第九章|以打垮敵人為目的的戰爭計劃(二)(2 / 2)

能對次要部分的抵抗起作用的情況有很多,可主要的是以下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在幅員遼闊而且力量比較強大的國家中,譬如在俄國,主要地點上的決定性打擊可推遲進行,因而不必急於把一切力量都集中到主要地點去。

第二種情況是:有些次要地點因為有許多要塞而具有極特殊的獨立的意義,例如1806年的西裏西亞。但,拿破侖非常輕視這個地點,當他向著華沙進軍時,雖然不得不把這個地點留在背後,但他隻派他弟弟日羅姆率領二萬人向那裏發動進攻。

對主要地點的打擊如果很有可能震撼不了次要地點,或實際上沒有震撼次要地點,那麼,這是因為敵人在次要地點上真正配置了軍隊的緣故。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攻者就必須把這些次要地點看作是無法避開的禍害,於是隻得派出適當的兵力去對付它們,因為進攻者不能一開始就放棄自己的交通線。

謹慎小心的人可能做得還要過分些,他們也許認為主要地點的進攻應該同次要地點進攻的步調完全一致,因此,如果敵人不肯從次要地點退卻,就應把主要行動也停下來。

這個原則雖然同我們以前說的應該盡可能把一切力量全都集中在一個主要行動中的原則並不直接矛盾,但是這兩者的指導精神是完全對立的。按照這個原則行動,運動就會緩慢,進攻力量就會減弱,偶然事件就增多,時間損失就會得以增加,因而,這個原則同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實際上是完全不相容的。

敵人假如在次要地點上的軍隊有可能向離心方向退卻,那麼,進攻的困難就會更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統一的進攻它會變成什麼呢?

所以,把主要進攻依賴於次要地點的行動作為一個原則是我們必須堅決地反對的,以打垮敵人為目標的進攻,我們認為,如沒有膽量象一支箭那樣射向敵國的心髒,就不可能達到目標。

(4)易於取得給養是分兵前進的第四個理由。

一支小的部隊通過一個富庶的地區當然要比起一支大部隊通過一個貧瘠的地區順利得多。但,隻要措施適當,軍隊習慣於吃苦耐勞,一支大部隊通過了貧瘠的地區並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能為了要用小部隊通過富庶的地區而使我們的決心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致於陷入分兵前進的巨大危險。

談到這裏,我們已經承認分割兵力(也就是把一個主要行動分為幾個行動)的上述理由是有根據的。如果已清楚地認識了目的,慎重地權衡了利害得失,爾後根據上述理由中的一個理由分割了兵力,那是無可非難的。

但,如果象常見的那樣,計劃正是由一個學究氣十足的總參謀部僅僅按照習慣製定的,如果象下棋要先在棋盤上擺好棋子那樣,各個戰區要先擺好軍隊才行動,倘若行動是些幻想式的巧妙的組合,而通向目標的途徑是複雜的路線與錯綜的關係構成的,如果今天把軍隊分開,隻為了兩星期後再冒極大的危險把它們集中起來,借以顯示使用軍隊的全部藝術,那,這種為故意陷入混亂而離開直接。簡單而樸實的道路的作法,是我們所唾棄的。最高統帥對戰爭的指揮越沒有力量,越是不把戰爭看作是力量巨大的個人的簡單行動,整個計劃越是脫離實際的總參謀部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是十幾個一知半解的人想象出來的,那麼上麵所說的愚蠢行為就越易出現。

現在我們來研究第一個原則的第三點,即次要行動應該盡可能地保持著在從屬地位上。

由於力求把整個戰爭行為歸結為一個簡單的目標,並盡可能地通過一次巨大的行動來達到這個目標,交戰國發生接觸的其餘地點就部分地失去了獨立性,那裏的行動就變成從屬的行動。如能夠把一切行動完全歸結為唯一的一次的行動,那麼,發生接觸的其餘地點就完全失去了作用,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很少的。因此,重要的正是不要抽調過多的兵力用在次要地點而削弱主要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