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我意識
孩子在兩三歲時,其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他們會提出“我自己來”“我自己做”的要求,並躍躍欲試地嚐試著做每一件事,這是孩子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可是許多家長生怕他們做不好,總是包辦代替,從而剝奪了孩子學習與鍛煉的機會。當孩子到時候什麼也不會做或什麼也做不好時,卻又受到父母的指責與埋怨,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作為家長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意識的增強,通過各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給予支持,如對孩子表示信任、讓孩子擁有獨立的空間、給孩子支配時間的自主權、尊重孩子的選擇、善待孩子的朋友等等。
尊重孩子,還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學家認為,自尊是一種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內核。維護自尊是人的本能與天性。孩子的自尊心是他們成長的動力。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是做合格家長的責任。家長應懂得孩子的自尊心是他們一生做人的資本,不能傷害與踐踏它。
[4]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
孩子除了吃好穿好的需要外,還有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自由創造的需要。尊重孩子,就要把自由和獨立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選擇自由探索。
這些需要的滿足,才能使孩子感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孩子在最初的幾年裏是用身體、用活動、遊戲去感覺世界和認識自己的,而不少家長總是以自己的願望和感受來替代孩子的主觀需求,用各種各樣的學習安排把孩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都占據了,這對孩子的發展十分有害。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備受寵愛,卻反而感受不到快樂?為什麼家長為了孩子省吃儉用,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原因就在於,現在受家長支配太多、指責太多的孩子自我激勵能力很弱,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受到壓製,好奇心也受到打擊,他們很難發現自我價值。同時孩子們由於過早地承受太多的學習壓力,從而早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樂趣,沒有正常孩子那樣的歡樂,這將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其他各種能力的發展及心理發育。
[5]尊重孩子,就要正視孩子間的差異
由於受遺傳因素和不同環境的影響,孩子間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差異,這並不奇怪。可有些父母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當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強時,父母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數落、諷刺、挖苦孩子,這樣很容易使孩子消沉、迷惘。你應該認真研究你的孩子,發現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且欣賞他們的特質。
把孩子身上的特質和性格列出來,然後一一告訴孩子你是多麼欣賞他。讓他感覺自己是不能代替別人,別人也無法取代他的,而且也覺得你看到了他身上與眾不同之處。
你常常會聽到別人說你的孩子“就和你一模一樣”。但事實上他們和你確實有不同,而這事實往往令人難以接受。可能你很喜歡安靜,但你的孩子卻是異常活躍,逛街時會繞著你團團轉;或者,為人父的你可能喜歡運動,但卻生了個不愛運動的兒子。接受子女與你不同的事實,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看到別人身上有不同於自己的地方,乃是生命中的一大樂事,那有助於我們擴展眼界和對生命的看法。而生活中一些關於個人喜好的決定,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讓你的孩子自己挑選衣服和房間的擺設。偶爾晚餐也讓他們挑選自己的食物。假如他們真的非常厭惡某種食物,就不要強迫他們吃。(你不也覺得某些東西的味道很可怕嗎?)如果你的孩子個性很強,那你最好讓他在個人的喜好上有自己的決定,而不要教訓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個性強的孩子覺得自己需要對生活有某些控製,如果讓他們有個人的喜好,的確能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和自信。為了讓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要對他說:“我愛你,也愛你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然,尊重孩子並不是一味地順從孩子,而應追求尊重與要求的和諧統一。作為家長,要放下架子,把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尋求與孩子心理上的溝通與默契。愛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們從中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自身的價值,並由此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這實在是特別有效的教子良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