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附錄2 名人的讀書方法(2 / 2)

(3)所謂“多問”,就是他除在本校學習外,還經常到社會學習。那時,經常有些外省的名流學者到長沙講學。毛澤東常常去拜訪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總想多得到一些新知識。長沙有人組織“船山學社”,每星期日舉行講座,講王船山的學說,毛澤東也常去聽講。他常對人說:學問就是講的又“學”又“問”,二字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詞,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不但要好學,而且要好問。

3.朱熹的讀書方法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總結歸納“二十四字”閱讀法,該法是由“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誌”24個字組成的方法。

(1)循序漸進。即從基礎知識讀起,一本本讀通,讀時對文獻中字、詞、句、篇等要逐一弄通,在打好基礎的同時,有係統、有步驟地從低向高、從淺入深的進行閱讀。

(2)熟讀精思。即要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和思考,深刻領會其要旨,使書中之話好像出於自己口中,其思想似如自思。

(3)虛心涵泳。即要仔細認真的閱讀,反複自我切磋、研磨、體會、切忌馬虎從事,或自以為是。

(4)切己體察。即要結合思想、經驗、閱曆、需要,去體驗文獻中的意味,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5)著緊用力。即要聚精會神、下苦功、花大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毫不鬆懈,刻苦用功。

(6)居敬持誌。即讀書治學須收斂此心,注意力高度集中,還要有遠大的誌向,頑強的毅力。

他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誌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誌理明,而無疏易淩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麵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麵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隻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紮紮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紮實的學問。

總之,“二十四字法”,是一種精讀方法,對於當今社會興起的讀書活動,掌握好的閱讀方法具有較大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4.陸遊的讀書法:萬卷雖多有選擇

宋代大文學家陸遊,終生酷愛與書為伴。他一生詩文並茂,聲貫古今,這與他有選擇地讀萬卷書有很大關係。

(1)有目的地讀。陸遊讀書都是以研究某一專題為目的。為了研究杜甫,他選擇了有關書籍數本,潛心進行攻讀,因而受益匪淺,見解獨到。

(2)有係統地讀。陸遊雖然書多,但多而不亂。他將書分門別類地擺放,有係統地閱讀。他少年時,攻讀了許多古人的詩歌;青年時,從“上世遺文”到“先秦古書”,晝讀夜思不止;後來又把《六經》、《左傳》、《離騷》等曆代重要著作,都有計劃、有選擇地讀完。

(3)為用而讀書。陸遊青年時代,誌在金戈鐵馬,抗擊外敵入侵,以報效祖國。因此,為了實現自己愛國的宏偉誌願,他勤奮學習軍事,一邊練武,一邊研讀《孫子兵法》。

5.顧炎武的讀書法:越讀越厚

清代初期著名學者顧炎武,他讀書的方法是反複閱讀。清朝時期印書大多用一些質量較差的紙,一本書讀幾遍,翻的次數多了,書頁就發皺起毛而變厚。他還有個愛抄書的習慣,11歲開始讀《資治通鑒》,連讀連抄,讀完一部《資治通鑒》,又抄出了一部《資治通鑒》,有人讚揚他說:“越讀越厚不嫌多”。

6.徐特立的讀書法:日積月累彙成河

徐老學習《說文解字》時,因該書字體以篆體為主,難讀難記,他堅持每天學兩到三個字,晚上睡覺時,用右手指在左掌心裏默寫兩遍,直到會寫為止。徐老說過:“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地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憶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他40多歲學習外文時,一天學一個生詞,一年學三百多個單詞,幾年時間,終於逐步學會了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