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附錄2 名人的讀書方法(1 / 2)

1.魯迅讀書的八種方法

魯迅一生的偉大成就,與其博學苦讀、勇於實踐的精神分不開。其獨特的讀書方法更給人們以啟迪。

(1)背書法。魯迅的背書方法與眾不同,他製作了一張小巧精美的書簽,上麵寫有“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個工整的小楷字。魯迅把書簽夾到書裏麵,每讀一遍就掩蓋住書簽上的一字。讀了幾遍後,他就理解默誦一會兒,以加強記憶。這樣,等把書簽上的10個小楷字蓋完,魯迅就把全書背出來了。

(2)抄書法。《爾雅》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字典。魯迅為了認識並記住這部字典中的生字,便從《康熙字典》中摘出有關部分訂成大本,為經常查閱、運用這些字提供了極大方便。

多翻法。魯迅在翻閱書時要求自己:不隻看一家之書,而是博采眾家之長;不隻看本專業的書,也看專業以外的書;不隻看自己願意看的書,也看不願意看的書包括論戰對手的書;不隻看本國的書也看外國的書,以便得到更多的啟發。

(3)博覽法。魯迅認為,讀書“須如蜜蜂一樣,采集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在精讀時,主張博覽群書。他在年輕時,除規定的功課之外,天文地理,花鳥蟲魚之書,無所不讀。

(4)立體法。魯迅閱讀文藝作品時曾說過:“先看幾種名家的選本,從中覺得誰的作品自己最愛看,然後再看這個作家的專集,最後再從文藝史上看看他的曆史位置。倘若要知道得更詳細,就看一本這個人的傳記,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這種讀書法把泛讀和精讀相結合,既有橫斷麵,又有縱剖麵。

(5)剪報法。魯迅在讀書中,非常重視資料的積累,剪報就是他積累的一種方法。魯迅的剪報冊貼得很整齊,分類很嚴格,每頁上都有他簡要的批注。魯迅曾借鑒這些剪報,寫過不少犀利的雜文。

(6)問讀法。魯迅讀書愛向自己提出問題。他拿到一本書,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內容,給自己提出一大堆問題。書上寫的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自己對這個題目又該怎樣寫?等等。魯迅認為,帶著問題去全麵細讀全書,邊讀邊問,邊問邊讀,逐漸深入,就能更有效。

(7)五到法。魯迅讀書提倡五到法。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腦到。心到,指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眼到,指細心瀏覽,目光敏銳;口到,指誦讀朗讀,聲情並茂;手到,指勤用筆墨,勤記筆記;腦到,指善於動腦,勤於思考。這種精力高度集中的讀書方法,知識記得牢,用得活,效率高。

2.毛主席的讀書方法

長沙城裏有個定王台,並不很高,站在台上也望不了多遠,但有座樓,當時的湖南省立圖書館就坐落在這裏。圖書館樓上有各種中外書籍,樓下大廳是閱覽室。

這個圖書館剛開辦不久,每天去看書的人也不多。但每天一開門,就有一個穿著樸素、高高個子的年輕人,不急不緩地走進館裏來。他借到了書,就伏在閱覽室的桌前,用心地看,一直要到閉館的時候才出去。這個年輕人,天天如此,風雨不誤,他就是毛澤東。

他每天在這裏專心致誌地讀書,隻在中午的時候,才出去買幾個包子或燒餅,用來充饑。毛澤東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說自己:“一到了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拚命地吃!”

毛澤東什麼書都找來讀,有關中國的世界各國的曆史、地理、哲學、文學……都讀。在這期間,他讀了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赫哲黎的《天演論》、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爾的《群學肄業》、孟德斯鳩的《法意》和盧梭的《民約論》、《社會通詮》等,以及古代希臘、羅馬的文藝作品……總之,凡是當時從外文譯成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讀遍了。

在圖書館的牆壁上,掛有一張很大的《世界坤輿大地圖》。毛澤東同誌每當經過這裏時,總要站立許久仔細地看一看。他覺得天下真大,他的眼界也開闊了。

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毛澤東刻苦鑽研,虛心求教。他常說:讀書的方法要“四多”——多讀、多寫、多想、多問。他自己就是這“四多”方法的實踐者。

(1)所謂“多讀”就是不但要博覽群書,而且對重要的書或文章要多讀幾遍,達到精、熟的地步。少年時,他讀過韓愈的古文和唐宋詩詞,無不讀到能背誦出來的程度。他愛讀詩,能背誦四百多首古詩。

(2)所謂“多寫”,就是課堂上寫聽講筆記,課後自學時寫讀書筆記。讀書文章就要摘錄其中好的句子或段落。經過多年積累,毛澤東的讀書筆記,就有好幾大網籃。“多寫”的又一項內容,是他在看書時堅持寫眉批,例如一本德國鮑爾生著、蔡元培譯的《倫理學原理》,全書不過十來萬字,毛澤東在書的眉頭上,卻寫了一萬二千多字的批語,全書逐字逐句都用墨筆加上圈、點、單杠、雙杠、三角、叉等符號。批語中,有簡單地表示讚同、反對、懷疑的話;有很多地方,則是根據前人的學說,加以綜合、概括、比較、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眉批的墨跡也有兩種到三種,有些是對前麵的批語,又加以批判和補充。由此可見,毛澤東讀書,是多麼勤思苦想、嚴肅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