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江湖人稱孔老二,他開創儒家派,使一套鐵舌功,力壓少林、武當,千秋萬代,一統江湖。”以上文字純屬惡搞,但您還別說,2009年弄了一部武打片《孔子》,就把孔老二打扮成春秋時期的武林高手,還請了以演黑社會老大著稱的某香港演員來演孔老二。難怪某“被自願”組織去看電影的中學生,又“被自願”寫觀後感時說:“我現在終於理解了成語‘孔武有力’的意思,就是說孔子武功高強,力氣很大。我要向孔子學習,做一個孔武有力的新世紀少年!”
“老二”本指排行。孔子他爸真正的“孔武有力”,跟原配生了九個女兒,好不容易整了個兒子伯尼出來,卻是個殘障人士。幸虧,當時魯國為了增加人口,提高國力,規定可以春天的特定時間野合生子。於是,孔爸在72歲那年,跟18歲的少女顏征在某個土丘野合,生下了孔子,因而取名丘,又因排在伯尼之後,取字仲尼,家中則按民間習俗,昵稱“老二”,到他老了,便被尊稱為“大爺”。
孔子的一生,顛沛流離,自稱“累累如喪家之犬”。其實他那個時代,還有很多跟他一樣的思想精英,比如道家、法家、墨家等,這些精英分子在時代潮流中不停地遊呀遊,擠破了頭,就想著傳宗接代。不幸的是,他們一頭撞到長城上——到了秦統一六國之時,始皇帝覺得有法家足以自慰了,便把孔子排出了體製之外,讓儒家斷子絕孫。不料,到了漢朝,漢武帝又在體製外把孔子撿回來,弄進試管裏,精心培育,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也。這麼一試,覺得孔子還真適合皇權的鞏固,於是儒家便一家獨大,兩千年香火不斷。
西漢之後,孔子被曆代統治者捧為“至聖先師”,再叫他“老二”或“大爺”,那是要砍頭的。所以,“”這個字,到了“史無前例”的“文革”時期才重出江湖。上世紀70年代,全國人民沒有不知道“孔老二”的,因為從1974年開始,持續四年之久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幾乎成了這場大批判的主角。毛澤東為什麼要打倒孔老二,還把林彪扯在一起呢?據說是林接班人“叛逃”之後,很多“革命群眾”猛醒過來,開始對文革有了疑問,周恩來等人乘機將革命形勢導向批極左,這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度不滿,他認定林是“極右”。剛好,紅衛兵從林住的毛家灣搜出了“克己複禮”的條幅,為毛將林彪和孔子捆綁找到了證據,同時,批孔實際也是為了批周。為了讓“批林批孔”深入人心,當時還有一首專門教小學生唱的歌謠:“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講仁義,肚裏藏詭計。鼓吹克己複禮,一心想複辟。紅小兵,齊上陣,大家都來狠狠批!”
曆朝曆代對孔子或毀或譽,都是政治權術的需要。毀到極點,連中小學生都被動員起來“齊上陣”去打倒孔老二。可時間隻過了三十多年,不知為了什麼的需要,上海、武漢等地開始組織中小學生觀看電影《孔子》了——見過大爺後,也要見過爺嘛。看來,在道上混的,要拜關二哥,在體製內混的,還是要拜孔哥。學生無辜,隻能這麼想:看下《孔子》,其實也是有好處的。以前學童開蒙,都要拜孔子,為什麼?因為信哥,才是真正的不掛科。
表麵看起來,由“扣肉”兩字組成,但別眼花花真看成什麼扣肉,口水白流了。《倉頡拾遺》說得真切,是用手從口中奪食之意。也就是說,到了嘴邊的肉,被人硬生生奪了過去。如《詩經·狼子》:“狼子狼子,無我臠。若我臠,與女拚死。”(女通“汝”,豺狼啊豺狼啊,我警告你最好別搶我的肉。若敢搶我的肉,一定跟你拚個你死我活!)
因有口中被奪食之不忿,故後來又引申為被迫舍棄,或過重的賦稅、不情願的捐贈等,如:生(舍棄生命)、苛(苛刻繁重的賦稅)、攤(規定數目的捐贈)等。如《金瓶後傳》寫西門慶死後,“陽穀地牛換肩”(地震的迷信說法),壞民居無數,災民遍野。陽穀縣知縣下令,“大戶及商賈人家,每戶需銅錢十貫”。這時,視錢如命的潘金蓮就不樂意了,“若不攤,看著災民可憐則個,老娘還想掏多些。現如今規定數目,我等善款,反倒成了知縣政績,老娘偏就不,看他能奈我何!”不尚能理直氣壯,也隻有潘金蓮能說得理直氣壯了。
漢字的引申、演變過程,有時確是頗耐人尋味。中因有“肉”字,到了民國時期,竟被引申為特指妓女捐出肉金以助公益。史料載,1938年,全國抗戰開始不久,澳門“花街”(妓女集中的地區)正式成立“花界救災會”,於“七七事跡”周年那天,自製“七七紀念章”向同行對銷,並積極發動獻。1939年,當澳門各界救災會再度發動籌資時,妓女們響應更熱烈,不少妓女甚至將連續三晚之出。澳門報紙也讚揚道:“商女亦知亡國恨,隔江猶酒肉金。”
無獨有偶,去年11月28日,智利一名妓女卡羅萊娜宣布,通過互聯網拍賣了27個小時的性愛,募集到約4000美元慈善資金,用來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智利慈善組織者馬裏奧表示,雖然他並不鼓勵“不道德的”倡議,但是將會接受這筆助。卡羅萊娜反駁說:“助者有人比我更不道德。我這樣做也隻是僅此一次而已。”
確實是,對比妓女在國難天災麵前的無私助,某些假捐、騙捐的明星、學者,不知作何許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