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白話中有“屋”一詞,有屋有,正是“家”的意思。惜字早已軼失,無賴隻能用“企”代替,也是取其象形。加個“人”字,則跟“家人”之意稍有不同,“屋人”,一般指配偶,比如老公指老婆,“佢係我屋人”。
東山少爺的《唱好廣州2》專輯中,第一首便是優美而粵味濃鬱的《珠璣路晨光》:
空氣中
檀木釋出暗香
三炷香
凝望青煙繞梁
梁上瓦片
在晨光中演歲晚風霜
東處雙那邊單的信箱
拉開早已斑駁的趟櫳門
門外那間拉腸小檔
粥粉多夠香
可惜,此情隻待成追憶。自上世紀末開始,因為“城市建設的需要”,珠璣路便開始拆遷了。還有恩寧路、逢源路……十幾廿年來,廣州西關幾乎“凡有屋處,皆聞鉤機聲”。僅剩不多的趟櫳門,散落西關深處,也因灰霾越來越嚴重,老居民不敢再開,失去了通風透氣的作用。
國外有變態殺人狂,把人殺了,做成標本,說是因為愛,想讓她“永葆青春”;國內也有人,怕寵物老去變醜,把它做成標本,這樣便可永遠在一起。城市建設的決策者盡西關老屋,據說也是因為對廣州的愛,想讓這座兩千多年的城市“煥發青春”——想看西關大屋,想看趟櫳門,有,我們不是建了“嶺南印象園”嗎?什麼,太貴?不是還有上下九的雕塑嗎?免費的。
這些眼睛隻盯著錢的人,永遠理解不了“陪著你慢慢變老”才是“最浪漫的事”。
終有一天,廣州沒有了屋,隻有小區;沒有趟櫳門,隻有防盜門;沒有隔籬鄰舍的油鹽醬醋,隻有“不要與陌生人說話”的膽顫心驚。人心,便是這樣被盡的。
甲骨文、金文中均不見此字,2009年我第二次去麗江時,於東巴宮中得見《東巴象形文集》一書,書中“表情部”載有字,後用漢字注:“倒黴之相也。”觀其形義,當是字之源無疑。
跟“商”,兩字形狀極易混淆,筆劃數也相同,但音、義均相差甚遠。“商”的甲骨文為,原指焚柴薪祭天,是殷商人的習慣,後引申為星名(商星),商星極紅,古代又指大火,為殷商人所崇拜,所以將其部族稱為“商”,後又以“商”命名其朝代。至於“商人”、“經商”之義,是後來的假借。
原指“憂愁貌”,故又引申為形容詞,表鬱悶、倒黴、不幸之義,如形(倒黴樣)、死(太倒黴了)、鬼(原指不幸的鬼,也形容不幸的人)等。
潮汕有一句俗語,叫做“鬼鋤頭興”(也作“鬼鋤頭興”),比喻僥幸、碰巧、意想不到的收獲等。關於這句俗語來源,比較流行的說法,跟地瓜(番薯)引進中國有關。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饑。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獲,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確之地遍行栽播。”民間傳說,陳振龍引進番薯苗之時,一呂宋番鬼聽知唐山富庶,隨附體於番薯藤苗上,隨船到福建,一心隻望薯塊盛長之時,便得投胎於魚米之鄉。孰料閩中旱災,一饑民不擇食,等不及薯塊盛長,便以鋤頭挖掘。附在薯塊上的那鬼確實夠,猝不及防,也被鋤頭斬斷魂魄,難以超生。而此饑民則一掘兩得:既填飽肚子,也斷了番鬼投胎美夢,保證了唐人血統的純正,免受番種勾兌。
傳說雖是荒誕,細嚼之下,卻有深蘊內含: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民生維艱,國神鬼也移民。喪魂於鋤頭之下的那位鬼,幾曾想到,三十年河東河西,及清之後至民國,唐山民不聊生,閩南、粵東一帶百姓為求活路,紛紛冒死過番,乘船逃往南洋(遠及呂宋)謀生。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災人禍席卷中國,珠三角一帶也爆發了以“逃港”為主的偷渡潮,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據公開的資料披露,偷渡人數以十萬計。
國敗民,“今留也死,走南洋也死。等死,死外可乎?”所幸者,隨著“國富民強”,偷渡曆史一去不複返,2009年底,據說社科院統計局隨機抽樣調查了100個中國人,其中感到“非常幸福”的占87.53%,國民幸福指數居全球之冠,餘秋雨大師鍾山碑文中的“所幸得逢盛世”,正是替這87.53%的中國人道出了心聲,真是善了個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