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法律監督機製不完備,會計規範體係不完善。
目前,財政監督、稅務監督、審計監督等監督標準在管理上各自為政,互相交叉,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同時,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市場運行需要的會計管理體係還在形成中,還不完善。這樣,當國家宏觀利益與企業微觀利益發生衝突時,很大程度上就誘發了造假產生。
2.造假賬的主要危害性
(1)破壞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緊密相關。如產品的定價,主要取決於其生產成本。又如賒銷政策的製訂,其重要依據是顧客的財務狀況及以往償付貸款的情況。而了解這些情況主要是通過各種會計信息記錄,一旦相關的會計資料弄虛作假,企業管理者就往往難以做出正確的生產和經營決策。
(2)破壞投資環境,影響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主體逐漸趨向多元化。作為企業,越來越依靠從投資市場中籌集用於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在投資市場上,投資者進行決策憑借的就是企業所提供的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各類會計資料。由此可見,造假賬不僅損害了廣大投資者的根本利益,而且擾亂了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流動。
(3)導致利稅和其他國有資產大量流失。
雖然做假賬的動機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是為個人或小團體撈取不法收益,其結果是將原本歸屬於國家、集體或企業的資產變為小團體或個人所有,嚴重損害他方利益。如一些企業經營者通過不實估價,壓低國有資產的價值,從而降低了國有資產的真實比例,等於變相地將國有資產的一部分劃歸私有。
(4)助長腐敗之風,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
做假賬,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作風問題。一些企業通過做假賬,將不合法規的支出合法合規,甚至到了“吃喝玩樂全報銷”的嚴重程度,助長了社會上的腐敗之風。
(5)做假賬,最終受害者是整個社會成員。
員工依托企業而生存,企業依托市場而生存。企業一旦不依托市場就會失去市場競爭能力,最終導致衰敗沒落,甚至破產關門。員工一旦失去企業這個生存依托,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可能造成所有的社會成員都會成為受害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