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對一座城堡式莊園的...(2 / 2)

黃河平原在對沿線的城池連同那些附帶著的禹王亭、晏子祠、繁露台之類的建築物經過歲月的打磨之後,去殼留魂般地把黃河的人文精神留給了後人。當人們咀嚼著曆史的積澱思考自身的時候,又是多麼想一睹昔日的風采。不過,這樣的所在還是有的,而且就在離我的故鄉隻有40公裏的黃河岸邊。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城堡式莊園一惠民縣魏集村魏氏莊園。

莊園的簡介是這樣表述的:

惠民縣魏氏莊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北方現存的唯一一處城堡式莊園。它北臨220國道,南倚黃河,氣勢恢宏,別致,是典型的城堡式民居建築群。魏氏莊園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宅第,由宮廷建築大師設計,占地麵積為27613平方米,建築群內住宅、場院、花園、祠堂俱全。住宅是建築群的主體,其特點是將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垣與29:中國傳統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城牆部分沿用了中國古代城牆的建築模式和特點,高10米,上有寬闊的跑道。建有城門、城門樓、馬麵,還在城牆上創造性的增設了角堡;內宅的閣樓與城牆頂部用吊橋連接。內宅部分是莊園的核心,按清代《工銻工程則列》設計施工,各單體建築按縱線排列,形成了各自獨立的單元,其間用儀門、備弄、暗道相通,還將北方四合院建築藝術與南方閣樓建築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這段簡潔的文字,對於大多數慕名而來的遊客,確實起到了標勝導遊的作用,但要真正品味這座莊園的底蘊,還必須拿起曆史唯物主義的鑰匙,方能打開古老的黃銅門鎖,領略其大含細入,高牙闊纛。

讓我們把目光聚集到清朝末年:那是個一方麵中國的皇權製度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另一方麵資本主義的種子在中國人民的血淚浸泡中開始萌芽的特殊年代。這一局麵使許多處在分水嶺上的名門望族在做官入仕與經商財的十字路口上出現了進退維穀和惴惴不安。而魏集村的魏肇慶就是這種人物的典型代表。

魏肇慶於鹹豐三年(1853)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其始祖魏自顯原本是晉中太行山裏的極為普通的莊稼漢,明朝初葉遷來惠民以後麵對著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就像阿裏巴巴掌握了芝麻開門的秘訣一樣,揮自己勤於稼穡、勤儉持家和精打細箅的本領,家境很快富裕起來。到光緒年間,整個家族已繁衍了十代人,其中有六代人中的20多人相繼在朝廷做過通奉大夫、朝議大夫、奉政大夫、戶部郎中、刑部員外郎、內閣中書之類的官職。魏肇慶的父親就曾任過定陵陪侍官和刑部員外郎江蘇司徒隨帶加一級,其叔叔是戶部郎中。像清代許多官僚貴族家庭一樣,魏肇慶的先祖在擠進封建皇圈圈成為某一領域或某種權利象征的同時,毫無例外的走上了官商合一的治家之路。尤其是魏肇慶的曾祖魏毓柄,20歲就開始承父命,經營陶朱,奔走南北,櫛風沐雨。並且非常意外地了兩次大財。一次是鹹豐初年他利用借殼招商的手段,借用其祖父魏濫退官還鄉後的豪宅,取得了一位江南茶商的信任,一次就簽定了賒銷茶葉數萬斤的合同。結果還未等到還錢,南方的茶莊就突遭大火,裏裏外外燒了個底朝天,東家隻好宣布茶莊破產,外債不還,內債全消。這是魏毓柄的第一次外財。第二次則是他利用偶爾聽到的白銀漲價的消息,依仗著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當天晚上買下了蒲台城裏三家銀號的全部白銀。時隔不幾天,果然白銀價格陸漲。善於審時度勢的魏毓柄待到理想的價位,又合盤全部拋出。這一出一進,轉眼間把個家業翻了幾番。於是,惠民城裏、蒲台城裏掛著魏字招牌的錢莊有了,當鋪有了,大大小小的手工業作坊也有了。到光緒年間,魏氏家族已成為擁由3000畝良田、十餘家銀號和錢莊、幾十家作坊,並在濟南織布廠、濟南貨桟和瑞蚨祥綢緞店持有股份的集官僚、地主、資本家為一體的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