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在文化中飲茶論道(後記)(2 / 2)

我們既然生就了自己的麵孔,就必須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來。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寫作本質上還屬於傳統的範疇,在散文創新的學習上,我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借鑒,哪怕在自己的創作中能融進一點,也會讓我表現得異常興奮。有個小說新秀付秀瑩對於語言倒有著很好的詮釋,她講,語言幾乎就是作家的思維方式。語言的質地——速度,色澤,氣息,味道,溫度,等等,幾乎影響和支配著作家思維的流勢和趨向,甚至也決定著一篇作品的成敗。

在腳下的每片土地中,我隻是被深深感染著。我逐漸地喜愛上了一個字:川。在冀中大平原,這個字的兩個含義正好被它涵蓋:平川,平原的開闊視野總是激蕩著我們,讓我們激越;大川,這裏是九河下梢之地,太行山下流的諸多河水,加之不遠的過去就有浩大的與白洋澱馳名的東澱,讓這裏成為水鄉澤國。

平原的無際養育著一代代人子,青紗帳的蔥鬱一年又一年,他們生息與勞作,該有多少積澱產生,我們不能漠視,這是生我養我的土地,必須學會諦聽,學會與它對語。寫作中,無論寫什麼,寫的遠近,我們常常會伴著那種消失不盡的熟悉鄉音,我知道這就是印記。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樣的對語中,我總在試圖撥開生活的表象,尋找文化的影子。這才是他們的鮮明符號。

從冀中出發,我也在走出去,領略了許多景物和風情。這些文字中,我努力摒棄遊記的痕跡,懷揣這片土地上的滋養,去進行審視。我曾去易水河邊,寫下了《從易水出發》;曾去七彩雲南,寫下了《聲聲色色走紅河》;曾去紅土地深處的黃河,被壺口的氣勢激蕩,寫下《壺口:傾聽與傾訴》……這些文字曾經獲得了全國冰心散文獎,也被一些中學選入高考模擬試卷,還被選入幾個選本,我要說,我是帶著探尋的目光走出的,我在努力讓這樣的走出鍍染著我的思考的印痕。

如果說稍許停些腳步,我會思考什麼?我覺得有這樣幾點要做,不斷完善藝術形式,不斷有所創新,不斷有個好的切入。在這樣一個寫作的浮躁時期,一些人在不擇手段地標榜新文體和新展示,也很讓讀者反感,就是由於它背離了創作規律本身,以嘩眾取寵為唯一取向。所以,我們的寫作還需要沉靜,再沉靜。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對於茶文化產生了點興趣,我很是喜歡其中的理論。一段時間後,我對飲茶還處於實踐階段,而我的關於茶的感悟卻提高了不少。我感到飲茶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品,一是喝。“品”是那種沉浸其中的分享和陶醉,注重的是過程;而“喝”的前提是要解渴,是讓水分解的茶流進人的身體。聯想到我的寫作,多是對文化的所思所感所歌。曆史文化是前人的發展足跡,有輝煌、有感慨、有啟悟,可資我們的借鑒內容很是繁複。而我們在其中,隻要真誠對待了,就可以了。這就和喝茶一樣,同樣的茶,不同的水,不同的器具,甚至不同的心境,喝出的味道也不盡相同的。好在我是用心在喝在品,個中的味道就是自己的感受了。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