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影一觴斷腸散 第二百一十九章 煙水畔,聆心語(1 / 3)

對影一觴斷腸散 第二百一十九章 煙水畔,聆心語

對影一觴斷腸散 第二百一十九章 煙水畔,聆心語

雲山家何處,身披荊楚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沼深,澤被仙凡界,涵虛混太清。

這千裏雲夢大澤,東起大別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區,南緣大江。東西綿延約近千裏,南北不下五百裏,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乃是荊楚最為豐饒的一片湖澤之地。

曾有人描寫這千裏雲夢大澤說:“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從古至今,這千裏雲夢大澤中不知流傳出多少神鬼異誌。蓋因這片湖澤極廣,而且水脈繁雜,深潭暗沼星羅棋布,大半地域人煙稀少,被終年不散的瘴氣所籠罩,這些地方正是荒古妖族遺脈的生養棲息之地。相傳曾有道門大神通者涉入雲夢澤的最深處,在那裏看見了神話中上古妖族諸方大聖合力建造“拜日月圖騰天宮”。

雲夢大澤靈炁淳厚,物產極豐,有許多道魔兩宗的小門派,在雲夢澤中覓寶地開壇傳法。而廣芸大家似乎並不喜歡隱居在深澤遠山渺無人跡之處,她取的是“大隱隱於市”之道,常與凡俗城鎮比鄰而居,也不忌與凡俗眾人來往,之前的恒鼎園就在交塢城外不遠,這次卻落腳在嶽陽城西南太平咀附近。

此地三麵環水,終日裏煙波彌漫霧靄朦朧,東麵是一大片茶園,東北麵有座小小的漁村,漁村再北走一小段水路,便是號稱坐鎮三湘四水的嶽陽大城。

雲夢澤的水色,與羅霄山頂平湖的水色迥然不同。山頂的湖麵清清朗朗,水分七彩,一年四季,一日十二時,水色皆在變化,時而橙黃,而是澄碧。而雲夢澤的水,始終是一片青藍色,湖麵上密布著蓮葉水草,有時分不清何處是水,何處是岸,泛舟於其間,伸手即可采到清甜的蓮蓬菱角,甚是愜意。而這水色雖然不隨時日而變,但水上的重重霧紗卻是撲朔迷離,大多有時瑩白如銀粉,偶爾竟會攙著淡紫、淺綠,粉紅等諸般顏色,難怪有文人形容說:“九色迷瘴遮碧水,不知雲夢棲何方。”

一條淺淺的小木舟,栽著俞和與寧青淩,在蓮葉與蘆葦從中轉來轉去。快三年不見,俞和再看到寧青淩,卻依舊是當年時的模樣,隻是湖畔水肥,比海邊更加養人,寧青淩的膚色比以前白皙細膩了許多,那臉龐好似水中映出的一輪明月,一截皓腕如同新剝的藕節。

一支竹笛橫在唇邊,可那笛聲卻像是從天上垂落下來,從水中浮現出來,團團包裹著這一葉輕舟,蕩來蕩去。

俞和麵前放著一個粗白瓷的酒壇子,手裏端著個白瓷的酒碗,半碗酒漿做淺碧色,喝到嘴裏,帶著一股清冽的蓮籽蓮葉香。俞和半眯著眼,歎一口氣,喝一口酒。

寧青淩的笛聲清淡而悠遠,仿佛在描繪著一幅極美的畫麵。在滿是青鬆翠柏環繞的寂靜山崖下,有一汪滴水沉潭,潭水清澈見底,映出潭底的青石和潭邊的綠樹。有個白衣少女,坐在潭邊山石上,她一邊淺淺的笑著,一邊想著纏綿的心事。少女光著雙腳,白布裙下露出凝脂般白嫩的一雙小腿,那玲瓏纖巧如珠玉似的腳趾,有一下沒一下的撥動著好似鏡麵般的潭水,劃出一道又一道的水紋。

伴著笛聲,俞和喝了差不多半壇子酒。這酒在肚中好似一團溫湯,散出清清蓮香,讓人似醉非醉。俞和把白瓷碗放下,身子朝後倚靠,半躺在了小船上。

笛聲一轉,跳出幾聲清脆的鳥鳴。似乎那潭邊少女忽然瞥見一隻彩雀落到潭邊啄水吃,少女想去撲著雀兒,可雀兒一撲翅膀,倏地穿林而去,少女跳下山石,追著這隻彩雀兒去得遠了,於是隻剩下這潭靜水依舊,默默無聲。

“師傅曾說,調理心傷最好的,莫過於音律之術。青淩這一曲‘靜潭禪語’,可讓師兄心裏好受了些?”

“此曲此酒,此情此景。我倒似魂兒都化在水中去了,哪還有什麼心傷?”俞和微微一笑。

“若無心傷,師兄為何連連歎氣?酒入愁腸愁更愁,師兄連青淩專門為你釀的這一小壇蓮花落都喝不完了。”寧青淩伸手折了一支蓮蓬,輕輕掰開,裏麵的蓮籽已經熟透,顆顆滾圓,好似翡翠珠,有些蓮籽皮上,還浮著幾抹青黛色。寧青淩撥開一顆蓮籽,遞給俞和道:“如今時節已過,蓮心轉綠,這蓮籽入口卻是苦澀了。不過細細一嚼,倒有苦盡甘來的之妙,而且蓮心去火,正有寧心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