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控製食量,不能不強調的是,晚餐過飽或進食過遲,特別是在進食高脂肪食物後,會助長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沉積,促使動脈硬化的發生。因此,要控製晚餐的進食量,掌握好用餐的時間。
對於心腦血管病患者的用餐次數問題。據對不同餐次的人群調查發現,在總熱量相等的前提下,每天吃兩餐的中老年人有1/3患心血管疾病,每天吃5餐的隻有1/5患病。每天就餐次數在3次或3次以下的人群,肥胖病患者占57.2%,膽固醇增高者占51.2%,而每天就餐次數在5次或以上的人數中,肥胖病患者占28.8%,膽固醇偏高者占17.9%。據此可知,空腹時間越長,造成體內脂肪積聚的可能性就越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飲食以少吃多餐為好。
3.謹和五味,趨利避害
(1)嚴格限製鹹味。研究表明,人群平均血壓水平與食鹽攝入量成正比,高鹽飲食者易患高血壓。鹽的主要成分的是Na+,大量的鈉離子進入體內,會影響內分泌激素的調節作用,增加血管抵抗力,引起高血壓,進而導致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許多人喜食多鹽食物,烹飪時有意無意會多放鹽,為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埋下了隱患。愛斯基摩人和非洲某些國家的人每天食鹽量在5克以下,他們的高血壓發病率就較低。高血壓病患者如果把飲食中的食鹽量降至每天3克至5克,血壓就會下降。欲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一定要注意飲食上的清淡,杜絕嗜鹹的不良習慣。
(2)不宜過甜。偏嗜甜食,糖分攝取過多,過剩部分就會轉化為脂肪,造成營養過剩,可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3)酸苦辛適度。“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適量的酸味食物,有助於降低血壓,軟化血管,減少膽固醇的沉積,對於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有裨益。苦味能開胃,對於缺少食欲的心腦血管病患者有益,食物中的苦瓜、茶葉、杏仁、菊花、白果、桃仁等都屬於苦味,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辛味能行,有助於宣暢氣機,疏通血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酒屬辛味食物,少量飲用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助於減少冠心病的死亡率。但要注意,長期飲酒者高血壓的患病率上升,而且與飲酒量呈正比,其因可能與飲酒促使皮激素、兒茶酚胺水平升高有關,故而切忌長期大量飲酒。要特別提出的是,從五味來歸納,煙屬於辛味,但它不屬於“適度”範圍,要戒絕。煙中的尼古丁會使血壓升高。據統計,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患高血壓的,比不吸煙的多3倍。吸煙時周圍血管急劇收縮,會導致血液不能暢通,加重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的心肌缺氧,從而使血壓升高,心絞痛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