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引起或加重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飲食調養在防治心血管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如腦溢血、腦栓塞等疾病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葷素菜合理搭配,新鮮蔬菜為主,少吃多餐,五味調和,對於心腦血管疾病的調養會是大有裨益的。
1.葷素菜合理搭配,以新鮮蔬菜為主
膳食中的動物油、肥肉和一些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豬腦、豬肝、皮蛋、魚子、蟹黃、魷魚、奶油等,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多量攝入會導致血膽固醇增加,促使冠心病的發生發展。而植物性油脂含有的是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膽固醇、預防冠心病的作用。有數據提示,通過嚴格控製飲食中動物脂肪的攝入總量,降低飽和脂肪比例,增加不飽和脂肪的成分,可使血膽固醇降低約10%,甘油三脂降低30%。
新鮮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對冠心患者有益。維生素類物質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植物纖維素能增加膽固醇的排泄,使血膽固醇的含量降低,從而減輕或防止動脈硬化,有效地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要指出的是,因為血脂、膽固醇高是高血壓、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們便對膽固醇產生了恐懼心理,將許多營養食物排斥於餐桌之外,這是大可不必的。隻要做到犖素搭配,適當吃點高膽固醇的食物仍是可以的。高膽固醇食物攝入後,不會在體內馬上變成血中的膽固醇,需要有一個吸收與合成過程。這一過程中,部分食物膽固醇通過肝髒用於新陳代謝,部分通過腸道排泄出體外。如果合理搭配,增加排泄量,使合成量減少,是能夠降低血脂、膽固醇濃度的。譬如豬肝,配菜時可以多用一些富有纖維素的蔬菜,可和菠菜、蘿卜、芹菜、豆芽、蒜苗等燒炒,這樣就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壁對食物膽固醇的吸收,使之排出體外。
所以,心腦血管病患者的飲食要注意,葷菜宜少吃,要嚴格遵守低動物脂肪、低膽固醇的飲食要求,將每天的動物脂肪攝入量控製在總熱量的20%以內,蔬菜特別是新鮮蔬菜可多食用。
2.少吃多餐,控製好進食量
人體的熱量主要來源於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其中蛋白質多存在於動物類食物如瘦肉、魚蝦、禽類、蛋類、乳類等,植物性食品如豆類及豆製品中含量也很高。脂肪多存在於食用油及肥肉中。碳水化合物多存在於穀類及根莖類蔬菜中。如放縱食欲,進食量超過了身體的熱量需要,就會轉化為脂肪積存體內,使人發胖,血脂增高,致使動脈硬化。中醫格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說的是經常飽食,會損傷胃腸功能,導致胃腸病的發生。還應看到,長期的飲食過量,體內的脂肪過剩,會使血脂增高,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要根據體重的不同,控製進食量。超體重者一定要減低熱量。據推算,50克富強麵粉或大米可產生熱量175千卡,如果每天食用0.4千克,則可產生熱量1400千卡,再加上適量的肉食、豆類製品、蔬菜等副食,差不多夠一天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