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高血壓指的是年齡在60歲以上人群中,收縮壓>21.3千帕(160mmHg)和(或)舒張壓>12.7千帕(95mmHg)的高血壓患者。老年人高血壓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壓延續而來,另一部分是因動脈粥樣硬化,彈性減遲,收縮壓升高而來。老年人高血壓具有以下特征:
(1)老年人高血壓的血壓波動比較大,特別是收縮壓。這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血管壓力感受器敏感性減退所造成的。因此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期間應定期測量血壓,隨時調整用藥量。
(2)老年人高血壓易受體位變動的影響,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率較高,特別是在抗高血壓藥物治療中更易發生,這與壓力感受器敏感性減退也有關係。因此應慎用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藥物,如胍乙啶、α1受體阻滯劑、速尿劑等。
(3)老年人由於動脈硬化容易出現假性高血壓現象,這類高血壓患者對抗高血壓藥物的耐受較差,更易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和嚴重的並發症。同時老年高血壓患者降壓速度不應太快,不應降得太低。
(4)老年人高血壓以收縮壓升高為主,對心髒危害性更大,更易發生心力衰竭,同時也更易發生腦卒中。
(5)老年人β受體的反應性降低,因此對β受體阻滯劑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動過緩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險。
(6)老年人對血容量減少和交感神經抑製敏感,這可能是與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損傷有關。
(7)老年人高血壓的抗高血壓藥物治療初始劑量、增加劑量比年輕高血壓患者小,間隔時間也應比年輕高血壓患者長。
(8)老年人神經係統功能較低,更易發生藥物治療時的抑鬱症,因此應避免選用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的抗高血壓藥物,如可樂定、甲基多巴等。
高血壓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我國老年人致死、致殘主要原因之一。按理,此病應當引起廣大中老年人的足夠重視,然而情況並非如此。以科技發達、醫療條件較好的美國為例,近期的一項老年高血壓病調查報告顯示,50%的患者一直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病,其中有些人甚至已經發生了腦卒中(中風);25%的患者雖然知道自己身患此病,卻未能堅持正確的治療;隻有25%的患者能夠堅持用藥治療。換句話說,有75%的患者未能得到應有的防治,後果堪憂。
究其原因,一方麵說明人們對高血壓病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或重視不夠,尤其是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識不強。另一方麵,老年高血壓是長年累月緩慢形成的,患者多已能適應其病理狀態,常常因主觀症狀不多或自感症狀不嚴重而疏忽就醫,以致延誤早期診治。血壓持續增高,可對心、腦、腎等重要生命器官造成損害。一旦並發腦卒中、心力衰竭、尿毒症,非死即殘恐怕就在所難免了。舒張壓不高,危害依舊。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由於血管日趨老化,管壁增厚變硬、管腔變狹。血管舒縮功能受限,常表現為收縮期血壓增高,而舒張期血壓可低於正常水平,或增高不如收縮壓明顯。這種以收縮期血壓增高為主的病況是老年高血壓病的特點之一。若收縮壓在21.3千帕(160mmHg)以上,舒張壓在12.7千帕(95mmHg)以下,即稱為老年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