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認識老年性白內障(1 / 1)

老年性白內障是最常見的,多見於50歲以後,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近年來又稱為年齡相關性白內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在全身老化,晶體代謝功能減退基礎上加上多種因素形成的晶體疾患。研究證明,遺傳、紫外線、全身疾患、營養狀況等因素與白內障形成有關。引起白內障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除外傷性白內障、放射性白內障、先天性白內障、糖尿病性白內障等有比較明顯的病因外,白內障形成過程可能有多方麵的因素,情況相當複雜。常見的老年性白內障發病機製迄今尚未完全揭示,可能與年齡老化、紫外線長期過度照射、遺傳因素、營養不良等有關。在我國經調查證實,高原地區以及陽光輻射較多的地區,白內障的發病率相對增高。這是因為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受到紫外線的照射,紫外線可影響晶狀體的氧化、還原過程,使晶狀體蛋白質發生變性、混濁形成白內障。另外,臨床上常見的糖尿病、半乳糖血症、甲狀腺功能減退等也都可引起白內障。

1.具體症狀

雙側性,但兩眼發病可有先後。視力進行性減退,有時在光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固定的黑點。由於晶體不同部位屈光力變化,可有多視,單眼複視,近視度增加。臨床上將老年性白內障分為皮質性、核性和後囊下三種類型。

(1)皮質性白內障(cortical cataract)。以晶體皮質灰白色混濁為主要特征,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四期:初發期、未成熟期、成熟期、過熟期。

(2)核性白內障(nuclear cataract)。晶體混濁多從胚胎核開始,逐漸擴展至成人核,早期呈黃色,隨著混濁加重,色澤漸加深如深黃色、深棕黃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數增加,病人常訴說老視減輕或近視增加。早期周邊部皮質仍為透明。因此,在黑暗處瞳孔散大視力增進,而在強光下瞳孔縮小視力反而減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質完全混濁即行手術。

(3)後囊下白內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因混濁位於視軸區,早期即影響視力。

2.各症狀檢查

(1)皮質性白內障。初發期散瞳後可見到眼底紅反光中有黑色楔形暗影,瞳孔區仍透明;未成熟期在未成熟期晶體前囊下皮質尚未完全混濁,用斜照法檢查時,可在光源同側瞳孔區看到新月形投影,這是此期的特征;成熟期混濁擴展到整個晶體,皮質水腫減退,晶體呈灰白色或乳白色;過熟期可見虹膜震顫現象。

(2)核性白內障。晶體混濁多從胚胎核開始,逐漸擴展至成人核,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數增加,早期周邊部皮質仍為透明。

(3)後囊下白內障。在晶體後極部囊下的皮質淺層出現金黃色或白色顆粒,其中夾雜著小空泡,整個晶體混濁區呈盤狀,常與皮質及核混濁同時存在。

3.及時預防

如果能針對病因采取防護措施,老年性白內障是有可能預防的。

(1)經常在戶外勞動,從事野外露天作業和在日光下曝曬時間長的人,要采取措施以減少陽光對眼睛的輻射和紫外線對晶狀體的光化學損傷。一般戴上質量符合要求的墨鏡就可阻擋住90%的紫外線進入眼睛,從而達到良好的預防效果。50歲以後視力下降的老年人,如戴上黃褐色太陽鏡,就可防止視力進一步減退和預防白內障的發生。

(2)患有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的人,要積極進行治療。

(3)中老年人在膳食中要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尤其是維生素C、E。人眼中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營養不良,維生素C含量明顯下降。維生素C能減弱光線和氧對晶狀體的損害,具有防止老年性白內障形成的作用。一項研究表明,服用維生素E的老年人比不服者得白內障的機會少50%,服用維生素C的人則少70%。目前由於對大量服維生素E和C的片劑尚有爭議,因而也可以多吃含維生素E和C較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另外可適量服用阿斯匹林。老年性白內障患者體內氨基酸水平往注較高,其中色氨酸及其代謝產物與晶體蛋白結合變為棕黃色物質在晶體內沉積,形成白內障。而阿斯匹林可與晶體蛋白結合,從而使晶體內色氨酸水平下降。研究還認為,阿斯匹林也有減慢白內障病程進展的作用,但該藥對胃粘膜刺激性較大,故用藥應遵醫囑。

(4)減少閱讀、寫作時間,不要使眼睛過累。老年人每次看書寫字時間不能太長,要保證必要的休息。

(5)預防脫水。人體在發生脫水的情況下,體內液體正常代謝紊亂,就會產生一些異常的化學物質,損害晶狀體,導致白內障發生,而對已有白內障的患者,脫水可使病情加劇。因此,一旦遇到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嘔吐,或在高溫條件下大量出汗,都應及時補充液體,一般情況下,隻需喝白開水、茶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