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山區野外的番薯葉,又稱甘薯葉或紅薯葉(北方稱為白薯葉),過去多棄置不用,或用做喂豬的飼料。近年來因其誘人的保健功能而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睞。香港人譽稱其為“蔬菜皇後”,日本人則推崇其為令人長壽的新型蔬菜,其中是自有原由的。
現代營養研究發現,番薯葉中維生素C、B2、胡羅卜素及α-生育酚含量頗豐,如番薯葉中胡蘿卜素較胡蘿卜中的含量高3.8倍。每100克番薯葉含鈣47~94毫克,磷56~113毫克,鐵0.18~0.90毫克,是人體所需礦物質良好的供給源。據分析,番薯葉所含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鈣、磷、鐵及必需氨基酸為菠菜的2倍以上,而草酸含量僅為菠菜的一半。
番薯葉也含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能捕捉在人體內興風作浪的氧自由基“殺手”,具有抗氧化、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衰老、抗炎防癌等多種保健作用。可見番薯葉不僅是正常人的“營養食品”,還是某些患者的“功能食物”。
番薯種類繁多,皮色不一,在菜市場走一轉,便可見到紫色、白色、深紅、淺紅、深黃、淺黃等多種顏色的番薯,其中又分紅心番薯、白心番薯、紫心番薯等,味道也不一樣。
舊日鄉村的人如患感冒發熱,不宜吃飯,便會用白心番薯代飯。另外,民間亦常用白薯和薏米煮粥治濕疹、皰疹等症。白薯與大棗、紅豆、紫糯米共煮粥,能治療貧血。
現代研究發現,番薯中的黏蛋白是一種多糖和蛋白混合物,能防止疲勞,還可提高人體免疫,促進膽固醇的排泄,防止心血管脂肪沉積,維護動脈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可見番薯是預防心血管病的上佳食物。
番薯所含的纖維素很豐富,有較強的通便作用,故有“腸道清道夫”之稱。經常大便秘結的人,不妨多用番薯煲粥作日常食療,又或將番薯原條蒸熟,加入一些燒酒和勻食用,有潤腸通便之效。
皮膚幹燥搔癢,民間食療是用紫色肉的番薯,加幾片生薑及紅糖,煮糖水飲用,很具療效。
現在菜市場除了有大量的番薯供應,還有新鮮幼嫩的番薯葉出售。嫩莖帶葉,一般人俗稱為“番薯藤”,它可作菜,亦可煲湯,也可以作為甜茶飲用。
番薯藤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有通暢大便的好處。“蒜茸豆豉炒番薯葉”是一味風味獨特的小菜,對大便經常硬實或有習慣性便秘人士很有幫助。
番薯葉還含有一些胰島素成分,故可用於治療糖尿病(但番薯葉莖部含有氫氰酸,大量食用會引起中毒,每次食量以不超過二兩較為安全)。
番薯和番薯藤是屬於堿性食物,含鉀量也高,食後可防止血液酸化,從而保持血液的酸堿平衡。
番薯葉甜茶的用料是番薯葉二兩、生薑二片、紅糖適量,大約煮十五至二十分鍾便可飲用,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防止便秘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