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是人體軀幹中最長的部分,正好是頸腰長度的相加。與頸、腰的靈活轉動、屈伸相比,背則由胸廓固定,活動範圍相對較小,因此背部受傷的機會略少於頸腰部,這也是對胸廓內的重要髒器保護的需要。然而人40歲以後背痛的幾率大增,有的還達到疼痛難忍、痛不欲生的程度。背痛的原因多數是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勞損,胸椎關節、肋椎關節、胸肋關節等的半脫位,由長年伏案、打毛衣、擰東西、抬重物等工作或運動等損傷後逐年積累,年老體弱後出現症狀。
背部軟組織的損傷常見的有斜方肌、肩胛提肌的勞損,表現為頸肩痛、肩胛骨內上側痛,可向頸、頭部放射,甚至引起頭痛,多見於伏案工作的人;大、小菱形肌勞損,表現為肩胛內側痛,多見於打毛衣、理發員等工作;背闊肌損傷,表現為下背部、肋弓下段疼痛,多見於運動損傷和修理工;肋間肌損傷,表現為胸肋部串通,甚至一呼一吸都疼痛難忍;肋間關節損傷或半脫位,俗稱岔氣;棘上、棘間韌帶損傷,多疼痛難忍,上下串通、撕裂樣痛。最常見的部位是頸肩交界處,中醫稱為大椎、風門、肺腧,腰背交界處,中醫稱為脾腧、胃腧的部位。也有的背痛是內髒病的放射痛,如肺結核、胸膜炎、肺癌的肩背痛;心髒病的後背、肩痛,肝膽結石的中下背痛,根據疼痛的特點和治療效果由醫生加以鑒別。
由於多數內髒的神經由胸椎發出,背部的軟組織損傷、痙攣、僵硬,胸椎的關節半脫位會擠壓、牽拉、刺激內髒神經,影響內髒的血液循環,造成功能障礙。如上胸椎造成胸悶、呼吸困難、心悸、頭暈等植物神經紊亂;中胸椎造成肝膽、脾胃功能紊亂;下胸椎造成腎髒、胃腸功能紊亂。因此背部的疼痛往往伴有內髒疾病和症狀表現,背痛的積極防治也有益於內髒。多數背痛的人都可以在肩背部觸到僵硬的筋結、條索狀物,就是這些病灶成為疼痛的發源地,需要通過手法治療、針刺、功能鍛煉將其消除。
背痛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情緒、天氣、年齡、性別、環境、工作時間、身體條件等,如駝背、脊柱側突的人易背痛。個人的生活習慣、工作姿勢起決定性作用,如許多人喜歡含著胸、駝著背坐著工作、看書,久之背肌勞損,積極的鍛煉和治療會立即改善。
正確的鍛煉方式不但可預防背痛,對全身狀況和精神狀態也大有裨益。以下是幾式背部保健操,可做休息鍛煉時的借鑒:
(1)鑽天入地:兩腳與肩同寬,鬆弛站立,兩手伸直引領上肢上舉,全身盡量往上升舉,收腹抬頭,頭頸上仰看天,然後兩手伸直引領向下彎腰觸地用力向下抻拉。
(2)舉手“頭”足:兩腿伸直坐在床上,兩手伸直同頭一起盡量向前夠兩腳尖。
(3)昂首挺胸:兩腳與肩同寬,鬆弛站立,兩手掌向外翻帶動兩肘、兩肩向外旋轉,盡量抬頭、胸向前挺。
(4)勾肩搭背:一手從肩上勾在同側肩後,另一手從下往上手背搭在對側肩胛骨處,兩手盡量相接,開始比較困難,可逐漸增加難度,兩側交替做。
(5)大鵬展翅:兩手盡量抱緊對側肩膀,然後像大鵬展翅一樣將兩上肢盡量向後展開,可重複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