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退學後的日子(2 / 3)

老者教幼者,這是一種教育的傳承,然而字裏行間透露出的都是長輩對晚輩殷切的愛和期許。

王秋生沒有進過學校,但他卻認識很多字,究竟是怎麼認識的,這與個人的勤奮有關。話說回來,和他那個年代的人,山裏上過學的泥腿子能有幾個,都是可以數的過來的,能夠認識一些字,也就算不上文盲了。然而文化水平如此有限的王秋生,怕是三字經裏有些字他都不認識,可還是親自教自己的孫子讀三字經,足以看出老漢對孫子上學的重視。

王家旺起碼還是中學畢業,算得上有點文化了,但他和父親的性格有些不同,過於內斂。

幾天時間過去了,王小安這孩子確實是孺子可教,爺爺教他的《三字經》,他已經記住了前麵好幾句。王秋生更加高興了,看著自己的孫子能夠背誦出來,他才暗自默默念道:“學校的事我還懷疑過是小安智力的問題,現在看來,這孩子智力是沒有問題的,隻怪那仁旺心也是太黑了,大人間的矛盾,發泄到小孩身上,真是個豬狗不如的東西。”

《三字經》裏剩下的內容,有時王秋生讀錯了或是讀不下去了,一旁的王家旺就會指正,但教孩子讀《三字經》這件事,卻是王秋生想到並且開頭的。有時候小安的妹妹小雅,也會和哥哥一起讀,所以在王小安熟記《三字經》的時候,王小雅也記住了很多,因為她年齡還小,因此爺爺和爸爸隻是隨著她的性子適當教她讀的,自然記住的內容沒有小安記住的多。

讀到後麵,生僻字開始多了起來,王秋生也就有些教不動了,轉而由王家旺開始教。小安這孩子沒有讓爺爺失望,教過的內容沒幾天,他就全部記住了,而且可以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

讀完整本《三字經》,王秋生就拿出那本《百家姓》對王小安說:“小安,《三字經》我們已經讀完,你也記得差不多了。現在我們繼續讀這本,這本叫做《百家姓》,內容全部都是由姓氏組成的。你看這第一句‘趙錢孫李’,指的就是這四個姓氏。”

王小安聽了覺得很有意思,立即問道:“爺爺,我們家姓王,那我們的王在哪裏呀?”

王秋生回答:“你在看這第二句,‘周吳鄭王’,我們家的王字就出來了,咱們王姓也是一個大姓,在百家姓裏可是排在第八位的。”

“爺爺,那是不是所有的姓,加起來隻有一百個?”王小安問道。

“怎麼一百個你還嫌少嗎?除了這一百個姓氏外,當然還有別的,但是我們常見的姓,都包含在這《百家姓》裏了。你要是再把這本《百家姓》都記住,那就很了不起了。”王秋生欣喜地回答。

王小安急忙說:“爺爺,你也教我讀這本,這本我也要背。”

“好,好,好啊,隻要你肯背,爺爺自然是要教你的。”王秋生回答。

《三字經》與《百家姓》這種啟蒙讀物,老一輩人小時候很多都要讀的,可是到了今天,似乎都被忽略掉了,就連那小學課本中,也隻是粗略的提到而已。王小安因為在大灣村小學的遭遇,如今退學在家,所以才有了讀這兩本書的機會,但這個機會是在不幸的遭遇中產生的,好在一切都已經過去。

現在,王秋生正在教他的孫子讀《百家姓》,讀法完全是方言的發音,但這是不會影響認字的。他讀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王小安跟著讀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