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知之,求而獲焉,苦加捶辱”。蘇若蘭不是不知道男人三妻四妾乃尋常事,她會如此激動,一是因為她用情至深,不能容忍他這數年來的欺瞞;二是在她的愛情觀裏,根本容不下一粒沙子。少女時,她便一直夢想著能嫁給一個和自己真心相愛的人,從此一生一世一雙人。遇到他,她早已將一顆心毫無保留地交付出去,她又怎麼可能和另外的人分享自己的丈夫、自己深愛的人呢?
但她的激烈反應並沒有帶來預想的效果,反而惹怒了他,覺得她氣量太小,漸漸對她疏遠。
很快,竇滔將前往襄陽,蘇若蘭心中慪氣,不肯前去,竇滔無奈,隻得舍正妻帶小妾去赴任,而這當然正中趙陽台下懷。
“流水去絕國,浮雲辭故關。水或戀前浦,雲猶歸舊山。恨君流沙去,棄妾漁陽間。”許多年後,由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為蘇若蘭代寫的這幾句閨情詩,著實句句寫到她的心坎裏去。流水、浮雲尚且依戀前浦、懷想舊山,可曾經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他,竟然狠心地丟下自己,一去無音訊,怎不叫人又痛又恨。
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剛剛相逢,再度匆匆離別,又隻剩她獨自麵對一個又一個寂寞、漫長的夜晚,獨對空床,以淚洗麵。滿心相思,滿腹幽怨,他一走了之,不聞不問,可她卻是忘不了,放不下。
漸漸冷靜下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愛情出現了危機,但並非全無轉圜之地。她畢竟是他的正妻,曾經和他一起擁有過美好的生活。這幾年兩地分離,他耐不住寂寞,才會心有別屬。如果自己繼續與之冷戰慪氣,隻會將他越推越遠,直至完全失去。
她知道,這是兩個女人的戰爭,而他的人最終會停留在哪裏,就在於她倆,誰更能貼近他的心。
她想給他寫信,又不願去冒那被另一個女人嗤笑的風險。思來想去,她決定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心曲:她要在一方八寸大小的絲帕上,將自己為他而寫的所有詩歌,用五色絲線織繡成“璿璣圖”。
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接下來的幾個月,蘇若蘭日夜琢磨、耗盡心血,用一架織機、千滴眼淚、萬般柔情織成了一幅千古流傳的曠世詩錦。
璿璣,原指天上的北鬥星。《璿璣圖》圖如其名,圖上的文字恰如天上星辰般玄妙有致,而圖中蘊含的她對他的情意,亦如星辰般深邃永恒。這個由文字組成的奇妙方陣,縱橫成詩,可以解讀出上萬首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的作品,幽怨處催人淚下,愉快處令人微笑,真可謂奇思妙想,巧奪天工。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相思,請君仔細反複看,橫也思來豎也思。蘇若蘭的這方絲帕,不僅是滿含思念、橫豎是絲的絲帕,更是冠絕古今的絕妙藝術品。竇滔收到後,起初不解其意,直至宛轉循環以讀之,才完全讀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更被妻子的才華所折服。他毅然遣走趙陽台,並親自備了車馬,將蘇若蘭接到了襄陽。從此,兩人和好如初,恩愛有加,直至白頭。
慧絕璿璣手,當如棄置何?
憐她蘇蕙子,枉嫁竇連波。
—清·王士正《織錦巷》
蘇若蘭以織錦璿璣圖感化丈夫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夫妻乖離而又破鏡重圓的佳話。盡管如清代詩人王士正等人,皆為蘇若蘭曾被竇滔遺棄之事而鳴不平,認為貌美才高如她嫁給竇滔是一種委屈,然而對她本人來說,旁人的說法又有何重要呢,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並用智慧化解了愛情裏的危機,讓心底“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夢想得以實現。
愛情給蘇若蘭以考驗,也成就了她的千古芳名。為了紀念她,後人將她居住過的小巷命名為“織錦巷”,修的台取名為“織錦台”,漂洗過絲線的渠池取名為“續坑”,在她送竇滔去流沙的法門寺北門外城牆上磚刻“西望續坑”等字,並在一方青石上刻“璿璣圖回文”,嵌鑲在北門照壁中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