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規則:威脅來自傳媒

新規則:威脅來自博客

2005年6月開始,美國一個叫JeffJarvis的開始寫抱怨戴爾公司的文章,原因是,戴爾客服部拒絕更換或修複他壞損的筆記本電腦。

和過去一樣,大公司對小客戶的抱怨總是慢半拍。於是,JeffJarvis一整個夏天都在連篇累牘地說DellHell(戴爾見鬼去!)。但戴爾公司仍未做反應。

JeffJarvis的博客開在Blogosphere上,和傳統媒體不一樣,它沒有得到戴爾公司的重視。

8月17日,忍無可忍的JeffJarvis開始給戴爾公司的董事長邁克爾.戴爾以及戴爾公司市場部負責人MichaelGeorge寫公開信。根據數據顯示,當天有1%的blog都鏈接該文或討論該文,公開信在blogosphere成為當天鏈接排名第三的發文。

於是,戴爾公司的公關危機開始了。數十名博客公開發文表示不滿,而對戴爾公司技術支持不滿的人紛紛跑到JeffJarvis的網站大吐苦水。一些傳統媒體也開始跟進。

8月23日,戴爾公司退款,並表示今後公司將有新的程序處理來自blogosphere的意見反饋。

據Technorati統計,人們每天會建立23000多個博客,相當於每3秒鍾建立一個,這個數字還在增長。對於互聯網用戶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但對那些商業公司而言,卻意味著一個災難,當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消費者、生產者、傳播者,效果的確驚人。

《經濟學人》也曾把關注焦點放在博客上,它發表觀點說,傳統的媒體溝通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的需要,網絡的應用如討論組和博客等麵臨更大的溝通壓力,不過也同時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我搜集了幾個博客挑戰商業公司的案例:

案例一:2004年9月,有人在博客上張貼公告說:使用一次性的Bic筆,可以打開人們認為幾乎不可能撬開的Kryptonite牌自行車鎖。該文字通過博客廣泛傳播。Kryptonite發表公告稱,其自行車鎖仍然能防止盜竊。紐約時報第二天就對此進行了報道。博客檢控公司Technorati稱,有近200萬人訪問了博客。最後Kryptonite花了1000萬美元換鎖,而該公司的總收入才2500萬美元。

案例二:音像出租公司Netflix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這一次的挑戰者是其用戶Kaltschnee,當Netflix明確向其用戶Kaltschnee表示對用戶反饋沒有興趣後,Kaltschnee就把這些言論放到了網上,引起了Netflix用戶的強烈反響,現在Netflix對網絡已經非常重視。

案例三:陳凱歌遭遇胡戈挑戰。胡戈以“一個饅頭”向《無極》發出批評性評論,引發網絡下載狂潮。更有趣的是陳凱歌衝冠一怒要起訴胡戈,網絡上掀起一輪批陳凱歌浪潮。不管陳凱歌會以什麼方式收場,他會因為此事重新認識互聯網。

當然,也有不少成功的商業博客案例出現:

通用汽車的董事會副主席BobLutz撰寫的FastLane博客,已經成為其忠實用戶的必經之地。在這裏,用戶可以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甚至可以直接與通用的老總對話。話題集中在汽車設計、新產品、企業戰略等方麵。對於通用來講,其價值要遠遠超過傳統的網絡營銷方式。因此在通用看來,博客是一個最好的直接與企業受眾溝通的渠道。通用甚至還建立了利潤微薄的“SmallBlockEngine”博客。

波音公司也是善於利用博客力量的公司之一。在2005年,有約20萬人訪問了波音的公司博客。在位於華盛頓州的倫頓市的波音民用飛機總部,甚至被命名為“博客中心”。蘭迪·貝斯勒甚至在自己的博客上寫到:不知道波音公司的創始人比爾·波音會怎麼看待博客?

在中國,也有不少CEO開始通過博客傳達信息,比如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諾基亞西門子網絡公司中國區董事長何慶源、分眾傳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等。

事實上,博客並沒有正麵、負麵而言,關鍵是現在的公司老大們如何真正理解並認識到博客的重要性。博客的快速發展還來不及讓人們總結經驗,但《經濟學人》援引網絡公關專家Steve的一句話,比較有價值,他說:要像建立危機公關計劃一樣建立企業博客溝通計劃,一方麵企業可以主動出擊,利用博客進行溝通,另一方麵,如果有負麵博客消息,企業也可以恰當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