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關技巧第一,還是態度第一?(2 / 2)

2、危機公關論,隻有公關才能解決危機,忽略危機管理。事實上,麵對危機,刻意強調危機公關,而忽略危機管理,則是另外一個陷阱。危機管理的關鍵就是未雨綢繆,在危機發生之前就把它消滅掉。事實上,早在1年多前,SK-II已經因為違禁成分遭到消費者起訴,並引發了一場危機,但是,SK-II並沒有從危機管理的角度去消化這個危機,從而在1年多之後再次爆發。

3、加強防守的“鴕鳥策略”。發生危機後,很多公司不由自主地進入到加強防守的“鴕鳥政策”,並不是積極應對公眾的問題。

4、麵對尖銳質疑,有“回答”,卻沒有“回應”。“回答”和“回應”是兩個概念,“回答”是積極的給出答案,而“回應”則是被動的公關語言。在前段時間的柯達問題相機事件中,身為知名品牌的柯達,在公眾質疑下,表現的很不坦誠,麵對CCTV記者的采訪,其新聞發言人就是隻有“回應”而沒有“回答”,全是一些公關辭令,反倒帶來負麵影響。

5、先找法律顧問,而非公關顧問。這也是一個公關誤區,即使寶潔在危機公關中,最早出現在新聞中的是法律顧問,通過法律顧問傳達一些聲音。事實上,對於聲譽管理難題,有時候,即使是官司贏,贏不回聲譽的話也是輸。

6、忽略當下的互聯網傳播環境。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是信息沒有屏障的時代,事實上,很多小危機變為大危機,就是因為互聯網的傳播。但是,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危機公關,很多人顯然缺乏準備。比如,要加快反應速度,在這方麵,寶潔做的不錯。但是,光有反應速度遠遠不夠,在互聯網的傳播環境中,要想消滅危機,必須有一些新的規則。比如加強信息透明度、增加與外界的信息溝通等。事件發生的幾天後,打開寶潔、SK-II中國網站的首頁,上麵也沒有關於SK-II事件的任何消息。

相對來講,香港迪士尼行政總裁安明智卻因為好的態度化解了一場危機。

2006年2月1日、2日兩天,迪士尼樂園在入場人數達到上限後關閉園門,香港迪斯尼發生了數百名中國大陸持票遊客被拒之門外,並一度試圖強行入園的事件。問題源於迪斯尼樂園的一項係統,即所售出的門票有效期為6個月,但沒有注明具體入園日期。那兩天,因園內遊客已經爆滿,數百名持有此類門票的遊客被拒絕入園,其中許多遊客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

迪士尼“拒客事件”出來後,媒體開始對迪士尼口誅筆伐,可愛的迪士尼一下子變得可惡起來。後來,迪士尼做了不少補救工作,但由於反應不夠迅速,處理方法也比較生硬,似乎效果並不明顯。但是,迪士尼很快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承認讓孩子失望。提及“拒客事件”,香港迪斯尼行政總裁安明智多次低頭以手掩鼻,哽咽連連。

這張哽咽連連的照片在媒體、網上大量傳播,反倒讓人覺得迪士尼是一家負責任的公司,“危”由此變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