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規則:興趣為工作讓步
新規則:興趣為導
此“底特律”非彼底特律,而是一個典故——GE前CEO傑克·韋爾奇在《贏》中講的一個故事。
一次,一位經理人在自己的辦公室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客人是某位業務夥伴的兒子,即將從哈佛大學畢業,他是來找這位經理人討教一些關於職業發展方麵的建議,特別是投資銀行和管理谘詢。
談話結束時,這位經理人發現年輕人的文件夾上貼滿了精美的汽車畫。原來,這位年輕人一直喜歡畫汽車,並想成為汽車設計師,並且經常去看汽車展覽和全美汽聯的比賽。
那位經理不停地搖頭,感到難以置信。她問:“你應該去底特律工作。你怎麼會考慮去作谘詢或者投資銀行的工作呢?”
年輕人無精打采地說,“我父親說了,我上哈佛的目的可不是為了去做汽車。”
在韋爾奇看來,“底特律”代表的是個人的興趣和夢想,對個人而言,在走上職業選擇的十字路口時,你的“底特律之夢”也會在這個或者那個時候呼喚你。如果你義無反顧地去了,那將是個偉大的選擇。如果你不能去,也該把原因想清楚,保持內心的寧靜。
你的“底特律”在哪?
這也是多普達CEO李紹唐經常問自己的一句話。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要為自己的興趣而活。
“態度決定成敗”。李紹唐向我如此解讀自己的職業策略。李紹唐曾被認為是一個頗具進攻性的CEO,甚至有位朋友專門送給他一把劍,暗喻李紹唐“劍拔弩張”的性格。從IBM到甲骨文,再到多普達,李紹唐所在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小,但是李紹唐卻認為,自己的權限範疇在增大,由管理者成為決策者,更具“進攻性”。
在進攻之前,李紹唐會先問問自己的“底特律”在哪?
在大一的時候,李紹唐決定從數學係轉到國貿係,因為想進貿易公司賺錢養家,等到李紹唐大二進了貿易公司兼職,每天在那裏寫書信時,李紹唐發現自己的“底特律”被摧毀了,因為台灣的貿易公司規模都很小,缺乏核心競爭力。
李紹唐繼續尋找下一個“底特律”:外資公司,後來通過考試進入了IBM,在IBM待了17年後,又下定決心離開,尋找下一個“底特律”。後來進入甲骨文公司,再後來又進入多普達。
在李紹唐看來,“底特律”指的是興趣,不過,麵對殘酷的現實,很多人為了爭取到工作,興趣擺到了第二位。不過,每個工作都會有低潮或艱苦時期,不論何種工作,至少要設法找出你喜歡它的“某些地方”。
另外,“底特律”也是會變的,隨著年齡的成長與心智的成熟,“底特律”也會變得不同。而外在客觀環境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個人的“底特律”。
不管如何,對於個人品牌而言,興趣才是真正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