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規則:藏鋒之道
新規則:亮劍精神
李雲龍是誰?
這是一部小說《亮劍》中的人物,八路軍的一位團長,也是2006年最令人矚目的虛擬個人品牌。
2006年,國防大學林東教授到美國走訪防務安全領域的智庫時,他與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徐立泰研究員的談話居然是從《亮劍》開始的。
徐立泰說,中國這幾年拍的《DA師》、《突出重圍》、《亮劍》這幾部軍隊題材的連續劇,他都認真地研究過。在這幾部片子中,他最喜歡看的還是《亮劍》,而且從頭到尾看了整整3遍。從研究軍事的角度看,《亮劍》中中國軍隊的靈活性讓人生畏,“它足以讓世界上所有強大的軍隊不再敢小視中國軍隊”。
徐立泰很欣賞《亮劍》中的男主角李雲龍,他覺得“李雲龍代表了中國軍隊指揮官的特點”。《亮劍》裏反映出的中國軍隊那種靈活機智的戰略戰術、不講常規的作戰方式,是西方軍隊所不具備的,也是西方軍隊難以招架的。
2006年,《亮劍》電視劇播出後,李雲龍及其提倡的亮劍精神開始成為CEO嘴邊的話題。一個虛擬人物被崇尚實戰的CEO、經理人階層所推崇,有點奇怪。更奇怪的是,不少公司總裁把《亮劍》當作內部培訓的手段,老板親自買碟給員工進行商業培訓。比如牛根生、馮軍都在大談“亮劍”,“亮劍”一詞甚至出現在愛國者的一則廣告中。
何謂亮劍精神?李雲龍曾經有過解釋,古代劍客和高手狹路相逢,明知不敵該怎麼辦?當然不能退縮,要不你憑什麼當劍客,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亮劍的背後是一種精神,在李雲龍那裏,就是一種“軍魂”,電視裏有人這樣做過評價:我去過他的連隊,他們上上下下都有一種氣質,平常不起眼,別讓它著火,著火肯定爆炸。在公司裏,這是一種公司精神,一種價值觀。
《亮劍》中李雲龍的處境跟當下許多中國經理人的處境幾乎一樣:群雄環伺、資源不足、一窮二白、處境險惡。換個角度來看,李雲龍的戰場環境幾乎就是當下眾多中國CEO商業處境的真實再現。
當時日軍的單兵攜彈量一般都是150發子彈,而八路呢?除非一次繳獲特別多,或是經過了長期的休整、積累,才能達到10到20發子彈,一般情況下,八路軍單兵攜彈量是5發左右。因此,日軍單兵火力就數十倍於八路軍,更別說飛機、大炮、坦克那些重裝備了。這種對比簡直是中國公司與跨國公司在研發、技術上的對比。
日軍曾對八路軍的核心競爭力做過分析,大概有三個階段:一、1937年—1939年,最為凶悍,因為經過長征洗禮,每個人都是信仰堅定者。二、1940年—1942年,戰鬥力下降,主要是經1942年大掃蕩,老兵減少,並進行了大量擴充。三、1943年以後,戰鬥力快速回升。
與其說是那些CEO、經理人從《亮劍》裏尋找安慰,不如說是想從中獲得一些解決方案。李雲龍雖然是虛構的,但是,他卻有現實的原型,這就是“亮劍”之鑒。
“亮劍”強調的是孤注一擲。“孤注一擲”(FustestwiththeMostest)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南部聯邦騎兵將軍的常用取勝戰略,也是管理學者彼得·德魯克強調的理論。采用這種戰略,企業家的目標是領導權,或是占領新市場,或新產業。這種策略被不少中國企業所采用。
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就如“亮劍”而言:成敗不在武器和戰術,關鍵是人的問題。
“亮劍”的另一層含義是“做反方向遊的魚”,反其道而用之。在極限競爭情況下,采取逆向思維,反倒更容易開拓藍海市場。
就像公司品牌需要品牌精神一樣,個人品牌也需要新的品牌精神,“亮劍”則是個人品牌精神的第一個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