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忽略的個人品牌(2 / 2)

CI浪潮第一次讓中國企業擁有的個性元素,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不少人開始把這種企業CI轉向個人CI,有人甚至專門設計了個人形象識別係統,這也算是個人品牌的萌芽。

事實上,在80年代後期,由於商業環境不夠誠信,很多人在購買決策前,不僅要了解公司品牌,還要了解個人品牌——公司背後的老板是誰。

把個人品牌做到極致,甚至來帶動公司品牌的當屬SOHO中國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

有一次,采訪潘石屹時,我問他:“用潘石屹來營銷SOHO的做法,據說是源於唐老鴨,這種策略第一次讓你吃到甜頭是什麼時候?建外SOHO?”

潘石屹說:“大概7、8年前,中國房地產有一股CI風潮,設計師給我的名片上設計了一個穿著唐裝的漫畫潘石屹,後來就成了LOGO,一個活生生的人總比一個標誌好,這就成為了公司的標誌。後來很多記者就說你行嗎?我就說你看米老鼠和唐老鴨就是兩個品牌標誌。”

潘石屹勇於推廣“個人品牌”的另一個潛台詞是,當時,客戶對房地產企業嚴重缺乏信任感,許多人買房時不僅要了解公司品牌,更要了解幕後老板的個人品牌。潘石屹直言自己打造“個人品牌”的目的:

“很多時候做品牌都是基於自己的想象,而不顧客戶的想象。尤其接待客戶買房子,我們過去大概99%是期房,房子還沒建好就銷售,因此客戶最關心的就是你的老板是誰,他關心的是你會不會把我的錢騙走了。所以這個市場上缺什麼東西,你就提供什麼東西,人家缺的就是想了解老板的真實背景。最失敗的是,打不動顧客的心。”

現在,在互聯網的大浪下,個人品牌正變得無處不在。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執行創意總監許舜英曾經對品牌做過一個非常獨特的論述:國族論述必須建構品牌,書寫理論必須建構品牌,天氣預報必須建構品牌,城市遊擊戰術必須建立品牌,一座城市、一條街道、某種紡織材質、某種低溫超導體、某種AIDS療程、某種經貿法案、某種情愛關係形式、某種微處理器、某種道德爭議、某種肢體殘缺……都是品牌。60年代是個品牌。AbbeyRoad是格品牌。普羅旺斯是個品牌。陰謀論是格品牌。禪定是個品牌。強調無品牌也是種品牌。

彼得·蒙托亞、蒂姆·梵德荷在其《你就是品牌》中提出警告:個人品牌打造的微妙和力量使人們產生了一種錯誤觀念,認為這隻是那些有經紀人和曝光度的富人的事。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想想看,那些身價百萬的產業名人最初是怎樣成名的呢?他們在自己還默默無聞的時候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他們明白自己要走哪條路,而且明白要到達目的地就得在別人的印象中表現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