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規則:品牌是公司的專利
新規則:個人更需要品牌
1989年3月28日上午9點,深圳會堂,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屆股東例會召開。
座無虛席的會場上,一位股東站起來向萬科創始人王石發問,他問:“請問王石先生,您個人自己買了多少股票?”
王石從西裝口袋內側掏出一張認股權證說,“我個人存款一共25000塊錢,取出兩萬塊錢買了萬科股票。”台下一片熱烈掌聲和叫好聲。
幾年後,小平南巡,全國僅有的幾隻股票價格如火箭一般竄升。但在當時,股票仍是新生事物,大部分人仍是心存疑問觀望之。這種情況下,人們不僅看公司品牌,更看重個人品牌,比如王石的選擇。
那麼,個人品牌到底是什麼?
在心理學專家看來,一個人表現給外界看的自我和內在的自我有所不同。這裏麵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公眾自我(publicself),是指一個人展現在他人麵前的自我,也就是在別人眼中這個人的整體形象。另一個是個人自我(privateself),是指一個人的真正本性。而個人品牌則是這兩個自我的統一。
在《定位》作者裏斯看來,打造個人品牌就是要在別人心目中喚起更好的感覺。現在,在“世界是平的”環境下,打造個人品牌更意味著如何使自己與眾不同。
本書的諸多案例表明,不管是CEO,還是職場人士,個人品牌變得越發重要。
一旦打造成功一個強有力的個人品牌,生意就會自動找上門來,而不用你為之四出奔波、勞心勞力了。
在中國,個人品牌是如何產生的?
這個要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那股席卷大江南北的CI浪潮。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縮寫,意為“企業識別係統”。1984年,伴隨著鄧小平南巡的巨大改革號角,越來越多的公司誕生。浙江某高等學院從日本引進了一套CIS資料,作為學術教材進行教學,隨後各大美術學院紛紛增加了CIS的視覺設計的教學內容。
1988年,廣東“太陽神”成功的CI策劃與實施,把這股CI浪潮推向高潮。太陽神集團公司的前身是廣東東莞黃崗保健飲料廠,注冊商標是“萬事達”,80年代初投放市場,銷售平平,品牌鮮為人知。1987年,該廠委托廣州兩位設計師創意設計“太陽神”商標。太陽神標誌以紅色圓形和黑色三角形為基本形,具有強烈衝擊力和現代感的識別形象遍布大江南北,產生神奇的“太陽神效應”。公司由剛成立的5萬元資產,至導入CI的當年產值520萬元,1989年上升為4300萬元,1990年達到2億元。總經理懷漢新說:其中有一半的利潤是由CI帶來的。
繼太陽神之後,CI浪潮迅速由南向北發展,由東向西擴大,在北京,有聯想集團、四通集團等,在中部有鄭州亞細亞商場、鄭州白鴿集團等,在廣東則有樂百氏、科龍、卓夫、康佳等,西部有長虹、嘉陵。一次全國性的企業形象革命席卷全國,“形象”一詞空前時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