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要生活得幸福安寧,也需要與生存環境保持平衡。這種平衡不需要人們刻意去改變什麼,隻需要人們重新排列自己的思想,在生活的願望與日常的行為之間創造一種真正的平衡,生活就是一門平衡的藝術。
有人把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這兩種人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心情不同,準確地說,是他們控製內心的能力有所不同。
一個幸福的人,並不是他(她)在人生道路上有多麼的一帆風順,也不是他(她)的能力有多麼的超群,而是因為他(她)善於控製自己的內心,能在狂風暴雨中看到美麗的彩虹,甚至能在一敗塗地中看到美好的將來,並時刻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因暫時的困厄而沮喪。
相反,一個不幸福的人,並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缺少運氣,也並不像某些人說的老天無眼,給他(她)的保佑不夠多,原因僅僅是他(她)不會控製自己的內心,任自己的情緒跟隨發生的事情恣意放縱。
總而言之,幸與不幸就在兩個字——內心。內心處於平衡狀態,則會感覺幸福;反之,則感覺不幸福。平衡的內心是指一個人能夠控製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使自己處於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生活中的非理性因素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人們常常會因為這些非理性因素而控製不住自己的內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經過分析,這些困擾人類多年的非理性因素有如下幾種:嫉妒、憤怒、恐懼、抑鬱、緊張、狂躁和猜疑。這些看似極其平常的心理因素,卻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幸福。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而你的內心將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平衡的心態可以實現更多的自我價值,相反,失衡的心態則會妨礙自我價值的實現。
樂觀開朗的人做事一定是很積極的,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他們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因此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也就相對較多。自我價值實現得越多,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也就越多,這樣他們就能擁有更加樂觀的心態。相反,悲觀、抑鬱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地麵對生活,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積極,甚至錯誤百出,那麼他們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會相對較少,自我否定的因素就會增加,這樣也就使他們的心情更加消極抑鬱。因此有人說,積極的心態會創造幸福的人生,而消極的心態則讓人生充滿陰霾。
曾經有兩個人在黑夜的沙2漠中行走,水壺中的水早就喝完了,兩人又累又餓,體力漸漸不支了。在休息的時候,其中一個人問另一個人:“現在你能看到什麼?”被問的那個人回答道:“我現在似乎看到了死亡,似乎看到死神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不過發問的這個人卻微微一笑:“我現在看到的是滿天的星星和我的妻子、兒女等待我回家的臉龐。”
最後,那個說看到死亡的人真的死了,就在快要走出沙漠的時候,他用刀子匆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個說看見星星和自己妻子、兒女臉龐的人靠著星星的方位指示成功地走出了沙漠。
其實,這兩個人所處的環境是相同的,僅僅是他們當時的心態有所不同,最後也演繹了截然不同的命運。因此一個人的內心往往會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要想時刻都過得愉快,那就得讓自己的內心永遠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你擁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能量,這種能量將決定你是否能獲得幸福的人生。
心態平衡木
內心處於平衡狀態,則會感覺幸福;反之,則感覺不幸福。平衡的內心是指一個人能夠控製自己的思維和情緒,使自己處於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
§§§第二節平衡內心的十條準則
關於平衡內心的問題,卡耐基在多本著作中都提到過。他認為,人們內心的失衡大多由欲望膨脹所致,隻有善於調控自己的欲望,享受與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人們才能享受內心的平衡和喜樂。當你感覺內心有些失衡的時候,試試這十條平衡內心的準則,相信你能從中受益,並開始萌生一股新的力量:
1.克服虛榮心理
做到自尊自重,絕不能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而犧牲人格換取浮華的東西。要知道,物質生活再富足,也無法彌補心靈的空洞。
2.不要指望用金錢買到快樂
人們賺取金錢的多少與快樂的多少沒有什麼聯係,快樂與否其實在於人們對自己的收入是否感到滿意。
3.拋棄完美主義
世上並不存在絕對的完美,一個人也不可能擁有一切。用完美主義指導人生,就會終日沉湎於自我嫌棄和挑剔中,無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快樂。與其空談完美,不如踏實地努力,抓住自己能夠得到的東西。
4.學會喜歡自己
據研究,擁有健康心理的人,在麵對挫折時表現得較為堅強。喜歡自己的人對自己是比較滿意的,對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是充滿信心的。因此,這類人無論遇見什麼樣的失敗,都能重新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