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第二十五節br
中風
中風指突然發生的、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功能障礙。
當出現中風先兆後,應及時到神經科谘詢,做好早期診斷和處理。如出現高熱,可以給予酒精、溫水擦浴,頭部置冰袋或冰帽,並予氧氣吸入,提高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如有吞咽困難者,進食時多主張取坐位,頸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軟齶冰刺激有助於咽反射的恢複。有昏迷及吞咽困難障礙者,發病第2~3天應遵醫囑行胃管鼻飼,保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的攝入,根據患者情況調整飲食中的水和電解質的量,一般每日不超過1500~2000mL。
急救時,患者取仰臥位,可不放枕頭或將頭肩部稍墊高,使下頜略微仰起。解開領口紐扣、領帶、褲帶、胸罩,如有假牙也應取出。
頭偏向一側,防止痰液或嘔吐物回流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對於昏迷的患者,若醫生暫時不能到來,可從冰箱中取出冰塊裝在塑料袋內,小心地放在患者頭上。
若患者鼾聲明顯,提示其氣道被下墜的舌根堵住,此時應抬起患者下頜,使之成仰頭姿勢,同時用毛巾隨時擦去患者的嘔吐物。
偏癱是最常見的中風後遺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便或完全不能活動。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視野缺損;精神方麵則出現人格改變、消極悲觀、鬱抑寡歡、精神萎靡、易激動等。
避免壓瘡,由於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壓迫過久,骨頭突出處(如耳朵、腳踝、骶尾骨處等)易發生壓瘡。在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下,對於無法自己翻身的患者,應每2小時至少要協助患者翻身一次。適當的擺好體位是一個分散身體壓力的有效方法。
患者肢體癱瘓後,應避免關節攣縮,若忽略了被動式關節運動,時間一久就會產生關節僵硬、攣縮等並發症。預防之道是針對每個大小關節,在可活動的正常範圍內,給予每天早晚2次、每次每個關節活動約20次的被動運動。如患者能夠主動運動,一定要提醒和指導患者盡早進行主動運動。
預防吸入性肺炎,中風患者常伴有神經性吞咽異常,臨床上,患者進食時易嗆,從而有患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有吞咽困難的患者,在經醫療人員評估前不可任意喂食。一般而言,這些患者較適合食用較濃稠或半固體食物,如向流質食物中添加麥粉或布丁、果凍等,可改善其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