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藥(2 / 3)

【注意】孕婦慎用,陰虛出血者忌用。

◎海帶

本品散結利濕。

【主治】癭瘤癰腫。

【用法】煎湯。

【注意】高碘型忌用。

◎胖大海

本品甘寒潤降,清肺通便。

【主治】1.聲嘶咳嗽。

2.腸熱便血。

【用法】煎湯或泡茶。

【注意】脾虛便溏者慎用。

◎浮小麥

本品甘涼清心,除煩止汗。

【主治】1.汗出不止。2.骨蒸勞熱。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天麻

本品甘緩質潤,善治痹痛肢麻。

【主治】1.頭痛眩暈。

2.急慢驚風。

3.肢體麻木不遂。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百合

本品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主治】1.肺虛咳嗽咯血。2.虛煩驚悸、失眠多夢。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風寒咳嗽及便溏者慎用。

◎麥冬

本品潤肺清心,生津除煩。

【主治】1.燥咳咯血。2.消渴便秘。3.心煩失眠。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風寒咳嗽及便溏者慎用。

◎石斛

本品甘涼養陰,除熱強腰。

【主治】1.胃陰不足的燥渴。

2.陰虛內熱不退。

3.腎虛視物不清、腰膝軟弱。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幹品宜先煎,鮮品效佳。

【注意】溫熱、濕溫病不宜過早使用。

◎蓮子肉

本品補脾止瀉,固精止帶,養心安神。

【主治】1.脾虛久瀉、食欲不振。

2.腎虛遺精、滑精,脾腎兩虛之帶下。

3.心腎不交的虛煩、驚悸失眠。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便秘者慎用。

◎芡實

本品補脾祛濕,益腎固精。

【主治】1.脾虛久瀉不止。2.腎虛遺精、白帶過多。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石榴皮

本品澀腸止瀉。

【主治】1.久瀉久痢。2.便血、崩漏。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熏洗外用。

【注意】瀉痢初起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

◎烏梅

本品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主治】1.肺虛久咳。

2.久瀉久痢。

3.虛熱消渴。

4.蛔厥腹痛。

5.崩漏、便血。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止瀉止血宜炒炭,生津安蛔則生用。

◎核桃仁

本品補腎溫肺,潤腸通便。

【主治】1.腎虛腰痛、陽痿遺精。

2.肺腎兩虛咳嗽。

3.腸燥便秘。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定喘止咳連皮用,潤腸通便去皮用。

【注意】痰熱喘咳及便溏者慎用。

◎飴糖

本品益氣止咳,緩急止痛。

【主治】1.勞倦傷脾、氣短乏力。

2.肺虛咳嗽、幹咳無痰。

3.虛寒腹痛。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痰濕及內蘊濕熱者忌用。

◎蜂蜜

本品潤肺止咳,滑腸通便、解毒。

【主治】1.脾虛食少、脘腹疼痛。

2.燥咳少痰,肺虛久咳。3.腸燥便秘。4.瘡瘍燙傷。

【用法】煎湯或入丸膏劑。內服宜熟蜜,外用宜生蜜。

【注意】痰多咳嗽及便溏者忌用。

◎大棗

本品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主治】1.食少便溏。2.血虛萎黃、髒躁。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入丸劑去皮、核搗爛。

【注意】濕盛、中滿、痰熱咳嗽者忌用。

◎藏紅花

本品祛瘀涼血,解鬱安神。

【主治】1.閉經腹痛、產後瘀阻。

2.癥瘕積聚、跌仆損傷。

3.熱毒發斑、憂鬱痞悶。

【用法】煎湯、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孕婦慎用。

◎川貝

本品清熱止咳,消癰散結。

【主治】1.肺熱咳嗽。

2.陰虛久咳勞嗽。

3.瘰鬁癰瘍。

【用法】煎湯、研粉或入丸散。

【注意】反烏頭。也有出現皮膚瘙癢等過敏反應現象。

◎三七

本品化瘀止血,祛瘀定痛。

【主治】1.出血症。

2.瘀滯疼痛。

3.陳年勞損。

【用法】煎湯、研粉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或者研末調敷。

【注意】孕婦慎用,血熱有火不宜單用。

◎冰片

本品辛香走竄,醒神止痛。

【主治】1.熱病神昏、痰厥心痛。2.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用法】不入煎劑,入丸散。

【注意】孕婦慎用。

◎硼砂

本品清肺化痰

【主治】1.肺熱痰咳。2.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用法】內服隻入丸散。外用調塗或者溶液衝洗。

【注意】多作外用,內服宜慎。

◎硫黃

本品酸溫有毒,性善殺蟲止癢。

【主治】疥瘡。

【用法】塗擦。

【注意】忌與芒硝同用,孕婦及內熱者忌用。

◎枸杞

本品滋補肝腎。

【主治】1.目眩遺精。

2.消渴。

3.陰虛咳嗽。

【用法】煎湯或入丸散。

【注意】便溏者慎用。

◎熟地

本品補血滋陰,填精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