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逆生原理(3 / 3)

●(1)血府逐瘀湯

【配方】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桔根、川芎、牛膝、甘草。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冠心病、肺心病、風心病、腦萎縮、腦外傷後遺症、腦水腫、腦血管病、眩暈、震顫、頭痛、癲癇以及精神分裂。

【用法】水煎服。

●(2)抵當湯

【配方】酒大黃、桃仁、水蛭、虻蟲。

【主治】蓄血發狂或如狂、婦女閉經等。

【用法】水煎服。

●(3)舟車丸

【配方】大黃、甘遂、大戟、芫花、陳皮、青皮、醜牛、木香。

【功用】行氣破泄、逐水通便。

【用法】1.5~4.5g,2次br日。快利為度,空腹溫開水送服。

【注意】忌與甘草同服。非形氣俱實者不可輕投。

●(4)丹梔逍遙散

【配方】白術、柴胡、當歸、茯苓、丹皮、梔子、白芍、甘草。

【功用】疏肝清熱、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兼有鬱熱者:煩躁易怒、月經不調、小便澀痛。

【用法】水煎服。

【說明】此為調和肝脾之劑。

●(5)杏蘇散

【配方】半夏、杏仁、桔梗、陳皮、茯苓、前胡、紫蘇葉、枳殼、甘草。

【功用】宣肺化痰、發散風寒。

【主治】外感風寒之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清涕,咳嗽痰多。

【用法】飯後溫服。

●(6)歸脾湯

【配方】白術、當歸、茯苓、黃芪、龍眼肉、遠誌、酸棗仁、木香、人參、甘草。

【功用】養血安神、補心益脾。

【主治】1.思慮傷脾之發熱體倦,失眠少食,驚悸盜汗,月經不調;

2.心脾血虛之中風、厥逆、癲狂、眩暈;

3.神經衰弱、腦外傷綜合征、子宮功能性出血。

【用法】加薑、棗水煎服。

●(7)炙甘草湯(亦名複脈湯)

【配方】人參、地黃、麥冬、阿膠、芝麻、炙甘草、大棗、桂枝、生薑、清酒。

【功用】補血峻劑。

【主治】一切血不營經證。

【用法】水煎服。

◎2.膳食調理

●(1)魚油

魚油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並改善纖溶功能。

●(2)精氨酸

精氨酸能抑製血小板聚集,減少血管損傷,調節血管張力。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包括:海參、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等。

●(3)葉酸

補充葉酸對降低冠心病和中風的發病率具有重要作用。

富含葉酸的食物包括:菠菜、龍須菜、蘆筍、豆類、蘋果等。

●(4)天然抗凝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黑木耳、大蒜、洋蔥、茼蒿、草莓、菠蘿、西紅柿、紅葡萄等。

●(5)被動脂食物

被動脂食物具有血管清潔功能。

此類食物包括:螺旋藻、香芹、胡蘿卜、山楂、橄欖油、芝麻油等。

●(6)醋

每天早晨起床喝一杯醋茶(150~300mL水加2~5mL醋),可以達到增強胃酸、軟化血管的作用。對於許多胃病泛酸往往具有止酸的效果。

●(7)纖維素

纖維素可以有效阻斷膽固醇的腸肝再循環途徑,從而降低血脂、膽固醇。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包括:粗雜糧、米糠、麥麩、幹豆菜、海帶、蔬菜、水果等。

●(8)豆製品

大豆可以提供豐富的磷脂和植物蛋白。

此類食物包括:豆腐、豆芽、豆腐幹、豆油等。

●(9)低熱量

適度降低熱量,控製米、麵、油、鹽、糖的攝取有益健康。但要注意食量和熱量的辯證關係,不能單純地通過控製食量來減少熱量;否則健康質量會受到很大影響!

◎3.運動

俗話常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適度運動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特別對於年老體弱、需要運動和缺乏運動者。

◎4.藥物

藥物隻是為了緩解症狀,對於身體的恢複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長期服用藥物往往會出現肝腎功能不良。臨床往往見到“病越治越多”,藥也“越吃越多”,身體卻“越來越弱”。

三、神經內分泌循環

這是非常複雜的臨床部分,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就是神經內分泌係統出現嚴重障礙。《靈樞·天年》雲:“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裏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營養物質輸送到組織細胞以後被機體如何有效利用而不產生副產物,保護生命密碼不被破壞,讓我們遠離疾病的基礎亦在於此。某些特化的神經細胞能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質(習稱神經激素),具有經血液循環或局部擴散調節其他器官的功能。例如由促甲狀腺激素細胞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促甲狀腺激素是通過調節甲狀腺的活動而發揮作用的。神經激素沿著軸突傳遞,進而在某些特化區域釋放入血,從而在感覺刺激與化學應答之間構成了一種聯係。神經內分泌的調節方式將機體的兩大調控係統——神經係統與內分泌係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顯著提高了機體的應激能力而使身體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古人對順應四時、調理陰陽來頤養天年頗有著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也是預防醫學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