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以二開頭的成語接龍 (2)(1 / 3)

孟軻有個學生,叫萬章。有一回,萬章看到書上有一段舜的故事:舜受了堯的委托,管理國家大事。他的弟弟象心裏很妒忌,老想害死舜。有一天,舜去淘井,淘好了井,從旁邊的一個洞裏跑了出來。象以為他還在井裏,用土把井口給堵死了。他跑到舜的房裏一看,舜好好地坐在床邊上彈琴呢。象隻好裝出很高興的樣子,說:“哥哥呀,我多麼想念你呀!”舜看見了象,也很高興地說:“你來得正好。

我正在為國家大事擔心哪,你幫我管理管理吧。”萬章看了心裏很疑惑,就問孟軻說:“老師,照書上這樣說,難道舜的高興,也是裝出來的嗎?”

孟軻說:“可不能這樣說。舜是個厚道人,看見弟弟很高興,他也就很高興。從前有人送了一條活魚給鄭國的大臣子產。子產不忍心殺他,叫管魚池的人把魚放養在池塘裏。管魚池的人把魚煮來吃了,回報子產說:‘我把魚放在池塘裏了。才放下水去的時候,他還要死不活的樣子,呆了一會兒就搖頭擺尾,自由自在地遊起來,一會兒就不知去向了。’子產聽了,高興地說:‘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管魚池的人出來對人家說:‘誰說子產是個聰明人!我把魚煮來吃了,他還說: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得到了他安逸的所在了。’所以說:壞人欺騙厚道的人,常常順著他的想法,否則就很難欺騙得了。當時,舜以為象是為了想念他而來看他的,所以相信象的話,心裏很高興,怎麼會是裝出來的呢!”

“欺以其方”和“得其所哉”都是從孟軻說的故事來的。壞人利用別人的厚道來欺騙別人,可以說是“欺以其方”。“以”在這裏是“用”的意思,“其方”是“他的道理”、“他的想法”。一個人得到了他認為滿意的住處或地位,可以說他“得其所哉”。

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於出來做了他的軍師,並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麵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後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後,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並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於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雲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軍隊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雲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部隊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後,有人作詩稱讚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後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統帥陳餘,率領20萬兵馬,集結在井徑口(即現在河北省井陘山上的井陘關),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

“韓信這次領兵前來,一路上打了許多勝仗。他乘勝而來,其勢不可擋。但是他們經過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不足,士兵不飽,戰馬也缺乏草料。我們井陘地方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因此,我倒有個主意,可派三萬兵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你再把溝挖得深些,牆壘得高高的,固守營寨,不與他們交戰。這樣一來,他們前不得戰,後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們就可捉住韓信。”

李左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餘是個書呆子,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

“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