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真返璞:歸,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複原來的自然狀態。
詩詞小遊戲
美
人
卷
珠
簾
深
坐
蹙
蛾
眉
但
見
淚
痕
濕
不
知
心
恨
誰
走出大迷宮
衣架飯空如耳恭而不雞起文弄子泣恩發氣衝羅地開一不改仁行心之黃數燈瞎光燭打雷頭蓋紅耳赤
讀典故學成語
分道揚鑣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元齊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河間公。他有一個兒子,名叫元誌。元誌精明能幹,很有文才,被任命為洛陽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納了禦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將都城由山西平城遷到河南洛陽。按照當時的封建禮節,官職低的元誌應該給官職高的李彪讓路,但元誌生性倔強,不肯避讓。他們兩人爭執不下,隻好一起前往皇宮去請孝文帝裁決。李彪說:“禦史中尉是皇上的重臣,作為官職比我低的洛陽令,元誌不應該搶道。”元誌說:“我是洛陽這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統統編在我的戶籍本中,禦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範圍之內,我為什麼要給李彪讓路呢?”
孝文帝見自己手下的兩個大臣發生爭執,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國的都城,你們雙方各有職責,那麼就把路分開作為兩部分,你們各自驅車在一邊走。從今以後,誰也不要搶占誰的道路。
元誌和李彪從皇宮出來以後,馬上用標尺量路畫線,每人各走半邊,也就相安無事了。
後來,人們用“分道揚鑣”作為成語,比喻誌趣、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幹涉。鑣,馬勒口;揚鑣,舉鞭驅馬前進的意思。
懲前毖後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於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麵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後,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後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盡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後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裏祭拜祖先,並告訴大家:“我後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後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後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後”,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後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爭先恐後
王良是春秋時候有名的駕車能手。趙襄子請了他去,跟他學駕車的本領。王良教得很仔細,趙襄子學得很用心。趙襄子學成了,跟王良比賽駕車。誰知道比了三次,趙襄子換了三次馬,都落在了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