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銷售行業中,語言是有“價錢”的,同樣的貨物,放在有的經營者手中,就能賣得出去,而放在其他人手中,就有可能成為滯銷貨。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但有一條不可忽視,即巧妙的語言能吸引客戶、招攬生意。
所謂“貨賣一張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曾經有一位客戶到水果店裏買橘子,問店員這橘子酸不酸,盡管店員態度和藹地解釋:“橘子畢竟是橘子,總不能像糖那樣甜吧?”結果是話音一落,客戶放下手中的橘子就準備走。而這時店主忙插話說:“橘子是甜的,要不你先嚐一個,滿意了再買,不滿意就不買,沒關係的。”客戶聽後非常高興,一下子就買了4公斤,一筆生意就這樣“反敗為勝”了。話,誰都會說,但有的巧妙,有的笨拙。可見,巧妙的言語可以讓客戶的思想鬥轉乾坤。
一、先入為主
即利用先入為主的心理學原理,巧設語言,進行促銷。《現代漢語詞典》注釋:先入為主即先接受了一種說法或思想,以為是正確的,有了成見,後來就不容易再接受不同說法和思想。
有一天,日本推銷專家二見道夫走進一家早餐店喝豆漿,進門便說:“來碗豆漿。”然後便坐下來看報。老板端來了熱氣騰騰的豆漿問道:“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二見道夫的眼光停留在報紙上,隨口答道:“一個就可以了。”“哢嚓”一聲,老板在豆漿裏打進了一個雞蛋。這時,二見道夫猛然醒悟,自己的本意並不想要雞蛋,怎麼竟然會同意在豆漿裏加進一隻雞蛋呢?這時,店裏又來了一對青年夫妻。他們要了豆漿後,便親熱地交談起來。老板端去豆漿時照樣說了一句:“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接著“哢嚓”、“哢嚓”兩下子在他們的豆漿裏各打進一隻雞蛋。奇怪,怎麼來到這家店裏喝豆漿的都要加雞蛋呢?第二天,二見道夫來到另一家早餐店,一位青年姑娘端來豆漿時問道:“要不要加雞蛋?”二見道夫的眼光仍然沒有離開報紙,不經意地回答道:“不要!”話一出口,他猛然想起了什麼,環顧左右,幾乎人人碗裏未加雞蛋,頓時悟出了前一家店老板的促銷秘密:說話先入為主。
前一家早餐店的老板正是運用了人們的這一心理“弱點”,先給客戶灌輸“要”的意識,以“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為“先入”,絕了客戶“要”與“不要”中的選擇,隻讓客戶在“一隻”或“兩隻”上做決定,結果使雞蛋銷量大增,使本來利潤微薄的豆漿生意增加了利潤。
國內也有不少精明的經營者把先入為主這一心理學原理,應用到市場促銷活動中。例如有一家商店明確要求售貨員不準對客戶說“要不要”、“買不買”、“選好了沒有”,而要說“要幾件”、“要哪種”、“要什麼顏色的”等。結果,營業額增長了二三成。
二、取得信任
客戶對商品、商店、售貨員的信任感對其購買行為有很大影響,而這種信任感又常常取決於售貨員的說話。售貨員不能老盯著商品說話,不能老把自己和客戶限於買賣關係,而應著眼於更為複雜的人際關係,以不同的身份說話。
1.以服務員的身份說話
首先應注意敬語和委婉語的應用。一聲“您好”、“謝謝”、“再見”,常常能獲得客戶的好感,溝通雙方的感情,促成買賣。對客戶的缺陷和忌諱應用委婉語,不要直說,如不要說:“您太矮了,穿這條褲子不行。”不要對女同誌說:“您這麼胖,我的產品中沒有這麼肥的。”
其次要善於接納客戶的意見。客戶在選擇商品時,總是要追求兩個目的,既想價廉,又求物美,當兩者不能統一時,他可能提出看法,這時你不能反駁,和客戶形成對立,而應當采納客戶的意見,然後再舍一端取另一端,加以說明。比如,客戶說:“哎呀!這衣服料子怎麼這麼薄,恐怕不結實。”這時不要說:“誰說的,怎麼不結實?”而不妨接納他們的意見,然後舍去“物美”不談,隻在“價廉”上做文章:“是呀,薄是薄點,但便宜呀,再說現在穿衣服,隻要穿一兩年就換新式樣,用不著太結實。”這樣說表示尊重客戶的意見,肯定其判斷力,消除客戶的對立心理,進而說明自己的意見,顯得可信可服。同樣,客戶對“價廉”提出質問,售貨員就應舍“價廉”而談“物美”。如客戶問:“售價怎麼這麼貴?”如果答“嫌貴就別買”或“還貴呀,那種更貴”,這樣會引起客戶的反感,打消買此物的念頭。要是說:“貴是貴點,但您看這質量,這樣式,一等品。花錢還不是買個地道貨。您說是不是?”這樣就會使客戶感到此物確實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