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能對自己周圍的人懷有敵視的眼光,否則看人就不會有理想的收獲。一個以敵視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狹獈,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易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人的忍耐性形象地比作彈簧,認為人應該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你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這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就會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為自己增添阻力。
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因此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的幫助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擾,關鍵在於要學會寬容待人。
處世做人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權利,隻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不停地對別人進行說教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大家隻會對你敬而遠之。
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為遇到一點兒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一感覺到有點兒異常動靜,就會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胸懷狹獈的人沒有一點兒氣度,常常爭先恐後地去與他人爭奪蠅頭小利,但是利益到手後,卻又發現丟了大利,如同人們所說的,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而胸襟坦蕩之人不會為猶如芝麻般的小事而忙得團團轉,他們會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
我們在做人做事時,要將目光始終注視著生活的目標,不為眼前的小利所誘惑,但又能做到從小處著手,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與生活的遠大目標有關聯的事。
古人雲:“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人不能太清高了,因為世界本來就很複雜,什麼樣的人物都有,什麼樣的思想都有,一個人必須具有容納汙穢與恥辱的能力,再加上包容一切善惡賢愚的態度,才能有圓滿的人際關係。世間大凡有影響有魅力的人,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行。如果我們能愛心永存,真誠待人,就會更多地贏得別人的好感、信賴與尊敬,就會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順利愉快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