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人的思想境界、性格作風、學識水平、專業能力等,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有的越變越好,小才變為大才,歪才變為正才;有的則由好變差,或由風華正茂變為江郎才盡。
用靜止、孤立的觀點看人,會把活人看成“死人”。隻有在發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反觀今天的某些企業管理者或組織領導者,平時總是嘴上說自己觀察人是多麼仔細、多麼準確,並且總是能夠首先看到人家的發展方向。這些話讓手下人不免為之心動。可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卻往往一提到某人,就先從這個人以往的某幾件事情上大肆議論,曆數他過去的種種過失,然後,就輕易地下結論說:這個人似乎也就這樣了,以後難有作為。這種用靜止的眼光識人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毀滅人才。
人是在發展變化中走向成熟的,並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中增長才幹、發揮才能。識人者要善於用發展的眼光來識別人才,因為這不僅僅是在考察人的潛能,也是在培養和鍛煉人的能力。
如果總拿一個人過去的失誤來判斷其未來的發展,從而否定其潛在的能力,實際上就是以主觀臆斷來壓製其潛能的發揮,打擊其積極性、自信心和進取心,當然也就談不上培養和造就人才了。其實,作為領導者,真正以發展的眼光識別人才,實際上也正是自身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新的工作職位和新的工作內容,會給人一種壓力,陌生和緊張也會使人產生畏懼感。用人者不能因新人最初的工作沒有做好,就懷疑他的能力大小。每個人對工作都有一個熟悉的過程,許多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的智慧。用人者應考察新人在接受工作後是怎麼做的。如果隻是一味地勤奮工作,沒有動腦筋去思考工作的方法,那應及時提醒他。如果隻想取巧,缺乏苦幹精神,那就需要留心觀察了。
實踐證明,一個人最終的成就隻與努力的過程相關,而與最初的表現並無必然聯係。絕大多數工作崗位對天分的要求不高,用人者不宜因自己是天才,就要求每一個部下也是天才,而應更多地要求部下勤奮、誠實和不斷進取。這三點也是選拔人才的要素。
當然,要能勝任工作,並創造性地圓滿地完成工作是選用人才的根本。職位不同,對人才要求的側重點也不同。有的首先是能力,有的首先是忠誠,視情況而定。
勤奮、肯鑽研的人,也許開始表現平平,但慢慢地成熟了,能力增強了,會成長為業務骨幹。不思進取的人,永遠隻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原地踏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認人識人中,我們不能鼓勵人才貪圖私利,但要約束到每一個人都兩袖清風,則是不現實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分清輕重緩急。正在用人之時,宜閉一隻眼,但不能讓人才貪私利到亂了自己陣腳的程度;江山已打平,為嚴肅綱紀,就要多睜睜眼睛,不可再縱容貪欲。
知人識人既不能一俊遮百醜,也不能隻見不足、不見長處。具體說來需要注意不要以點帶麵:
對人才要全麵識別,最忌諱的就是以點帶麵。就是說,要綜合地、立體地看人,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隻顧一點,忘記其餘。
現代管理學認為,人的素質可以從五個方麵來衡量,即德、識、才、學、體。但人的這五個方麵的素質不可能平衡地發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識別人才就應全麵觀察,綜合衡量。
三國中的呂布武藝超群,但其貪戀錢財美色,為人反複善變,可謂有奶便是娘。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藝之道,卻忽視了他的德道。結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贈馬送金將呂布收買過去。呂布利欲熏心,反手殺害了丁原。同樣,王允了解呂布貪戀美色,將貂嬋許配給他,用反間計挑撥呂布與董卓父子二人的關係。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樣的錯誤,不識呂布的品德。結果,呂布在美色的逼誘下,又親手殺害了器重自己的幹爹董卓。丁原與董卓的被害,源於他們用人失當,缺乏對人才進行全麵的考察與綜合的衡量。
三國時的張飛,性格有快人快語、勇猛粗魯的一麵,但也有粗中有細的一麵。他曾幾次突出奇謀,以巧製敵,諸葛亮對張飛的了解就很全麵。在張飛攻打宕渠山時,魏國守將張邰堅守不出,張飛便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坐於山前辱罵。劉備得知這個消息後大驚,而諸葛亮卻會心地笑了。他還派魏延從成都押運好酒50甕送給張飛。原來張飛飲酒是計,為的是引誘張邰下山。張邰到底上當,失去了宕梁山。倘若諸葛亮犯了以點帶麵的錯誤,豈不毀失、埋沒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