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參加過求職招聘的人也許都看過這樣一篇文章,講的是麵對一些大公司的時候求職者應該注意的問題。談到日本佳能公司的要求時隻有六個字:拿得起,放得下。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則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自己輕鬆自如。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學啦,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發財啦,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遭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裏總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憤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是因為習慣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辯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老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為他“發寒熱”,他卻幽默地說:“這就叫心靜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多麼的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況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況下,“放得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麵放得下,可稱得上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把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最後想引用一句中國古人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生命中最重要的籌碼——尊嚴
伴隨著一個人生命誕生的除了墜地時的那一聲啼哭,還有一樣東西也隨之而來,那個東西叫做尊嚴!
曾經曆過這樣一件事情:那天正是中午,又下著小雨,車廂裏的乘客稀稀落落的。車子行駛至橋頭站時,上來了兩個乘客。從相似的容貌很容易看得出,他們兩人是父子,而且都是殘疾人。中年的男子雙目失明,而那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則是一隻眼緊閉著,另一隻眼能微微睜開。小男孩牽引著他父親,一步一步地摸索上車來,徑直走到車廂中央。當車子緩緩繼續前行時,小男孩的聲音也隨之響起:“各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你們好,我叫小剛。我現在唱幾首歌給大家聽。”
這時候,音質很一般的電子琴聲響了起來,小男孩自彈自唱,孩子的歌聲有天然童音的甜美。唱完了幾首歌曲之後,男孩走到車廂頭,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他開始“行乞”了。他沒有托著盤子,也沒有直接把手伸到別人的麵前,隻是輕輕地走到人們身旁,叫一聲“叔叔阿姨”什麼的,然後默默地站立著。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裝出不明白的樣子,或幹脆把頭轉向另一側……
當男孩空著小手走到車廂的尾部時,一位中年婦女很氣惱地尖聲大叫起來:“怎麼搞的,這地方怎麼這麼多乞丐。連車上都有?”頓時,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他倆的身上。沒想到,小男孩小小的臉上竟顯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冷靜,聲音不大不小不緊也不慢地說:“阿姨,我不是乞丐,我是賣唱的。”霎時間,所有淡漠的目光都變得生動起來,不知是誰帶頭鼓起了掌,片刻,車廂裏掌聲連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