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自信的人更希望得到他人恭維(2 / 2)

”在此要引用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安慰劑”效應,即在影響人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給對方以一定的安慰,這樣對方才能更易於接受你的影響。例如患者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了沒有藥性的糖或者白開水,但患者的病情卻有所好轉。心理學家說對“不自信”的人進行恭維,便屬於這樣的影響力方法。從心理學上講,如果一個人想要影響對方,首先要學會恰當地恭維對方,並要在恭維中蘊涵著欲影響人的某種期待,尤其是對於不自信的人更要如此。因為向“不自信”的人進行適當的“恭維性期待”,更易增強對方的自信心,激發他的勇敢,使其向著你所設想的方向發展。對此,不妨看看下列這種生活中的事情:一位父親,花掉了幾年的積蓄,終於為自己買了一輛心儀已久的新車,他非常愛惜這部車。每天都會精心地清洗它。他有個8歲的小兒子,每次他清洗車子的時候,兒子總是跟著他一起清洗。有一天,父親工作很累,盡管車子很髒,回家後卻沒有清洗這部車。

兒子看到父親很累,便想幫助父親把車洗完。當他洗車的時候,他發現有些髒的地方,怎麼也洗不掉,於是,他想到了母親平時刷鍋的鋼絲刷子。但當他用鋼絲刷子刷完以後,發現車子上麵出現了很多花紋,他知道自己闖禍了,便跑去找父親,邊哭著邊怯怯地向父親道歉。當父親看見自己心愛的車被兒子刷成這樣時,心痛不已,他什麼都沒說,生氣地走進了房間。過了一會兒,他把正在哭泣的兒子叫到了自己的身邊,親切地對兒子說:“傻兒子,謝謝你幫爸爸洗車,爸爸愛車,但更愛你。不過以後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多想想這樣做是否有道理。”後來兒子做事情,更加地積極並且在做事情前,總會多考慮一會兒。吉斯菲爾伯爵說:“每個人都有優越的地方,至少也有他們自以為優越的地方。在其自知優越的地方,他們固然喜愛得到他人公正的評價。但在那些希望出人頭地而不敢自信的地方,他們更喜歡得到別人的恭維。

”生活也如此,每個人都有害怕或者不自信的時候,如果在對方害怕或者不自信的時候,給予對方某種“恭維性的期待”,那麼對方在以後做事中,就會向著你最初在其不自信的時候說出的“恭維性期待”方向發展,以後的諸多行為也會表現得更加積極。文中的父親便是一個懂得運用此方法的人,是他的恭維性期待,讓兒子在以後做事情的時候,表現得更加自信且積極。在恰當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給予不自信的人以“恭維性的期待”,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則,是在說恭維的話時,要坦誠得體地說到對方的長處,並能夠給予對方建議性的恭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既能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又能在影響人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有效地影響對方為自己做事情。影響力智慧欲影響對方,首先要學會恰當地恭維對方,並要在恭維中蘊含某種期待,尤其是對不自信的人更要如此。因為向“不自信”的人進行適當的“恭維性期待”,能增強對方的自信心,激發他內心深處的勇敢因素,使其向著你所設想的方向發展。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