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廢紡",就是把碎布、破棉絮加工成廢棉花,再紡成線,織成土布。這種不白不黃的土布,粗厚結實,禦寒吸汗,價格便宜,迅速走俏市場,深受農民歡迎。生產的這種土布,1斤最少賺0?48元,最多賺0?68元,一位婦女一個月能淨賺四五十元,在當時能買150多斤大米!第一個冬春,廢紡站淨賺了1?4萬多元,不僅富了農民的"錢袋",而且壯大了集體經濟。
那幾年,華西的村頭巷尾,樹身樹梢上多了一道美麗的風景,一團團舊棉絮紛紛揚揚,掛在樹上,粘在窗欞上,似白雪梨花,似榆錢柳絮,構成了華西"江南農民旅遊中心"的最初底色。
後來,隨著農民生活的提高,這種土布在市場上成了過時品,利潤越來越低,再加上男女勞動力已逐步投入農田基本建設的主戰場,1968年冬華西廢紡站停辦。但誰也不能否定,它是農民走向市場的前哨,是後來華西織布廠、華西精毛紡廠的引線。
場景二把錢砸在鋁板上
吳仁寶是一個對生活需求容易滿足的人,他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卻把他創造的億萬財富都歸為集體。吳仁寶又是個不知足的人,在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止向前的腳步。他帶一些辦廠骨幹,一次又一次地闖進中國經濟的"領頭羊"——上海。每一次到上海,他都是抱著覓"寶"的決心,期盼能找到一個好項目。
一天,和一位經理談起發展項目,吳仁寶歎氣地說:"不好辦啊,華西村這幾年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
這位富有經驗的經理聽了吳仁寶的煩惱,建議說:"如果要投資的話,可以考慮辦軋鋁板廠。這產品我看可以上,你們不妨再摸摸同類廠的情況。投資可能大一點,但我保證五年內產品暢銷不衰,一年半內保證能收回全部投資!當然,我隻是建議……"
也許說者無意,但是聽者卻有心。吳仁寶走南闖北幾十年,交往的人不計其數,這樣的行家口中說出的兩個"保證"在他心裏是有分量的。回到華西後,他立即走訪了幾家生產同類產品的廠子,全麵深入地進行實地考察,一個細節也不放過。調查的結果是吳仁寶相信了那位經理的"兩個"保證。
經過論證肯定吳仁寶馬上召開了黨支部擴大會,專門研究項目。在權威的理論、同類廠的實例和各種數據論證麵前,大家都認為辦軋鋁板廠是可行的。
1985年6月,華西軋鋁板廠正式上馬了。1987年5月,華西的鋁板走向國際市場,遠銷法國和德國。
場景三"待乏"原則
1982年11月,華西打完了稻穀,種上了小麥。吳仁寶即率吳協東、朱玉良、朱鳳林、趙鳳娣等一行9人坐飛機來到北京,這一次,他們的目的地是北京順義、昌平的社隊企業。昌平馬池口村創辦的暖氣片廠,機聲隆隆,規模宏大,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