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產品免費很簡單,但要通過產品免費實現盈利卻很難。也就是說,在免費的同時還必須想好如何收取更高的費用。在數據驅動的年代,投資回報巳成為一門嚴密的科學,而免費創造的卻非直接利潤。穀歌、百度可以依靠廣告聯盟收取廣告費,吉列可以通過價格不菲的刀片獲利,海寶不僅成功打造了支付寶、廣告等收益產品,現在還通過淘寶商城向高級客盧收取店鋪費用。如何從免費到收費,成功的企業已經成功了,但對更多的企業來說這確實還是一個大問題。那麼現在,你的產品準備好免費了嗎?
說完了免費,不知道你有沒有大汗淋漓的感覺?放輕鬆,我們沒叫你做慈善滿街撒錢。價格作為營銷4P中唯一可以直接帶來利潤的因素,也往往是企業和品牌最在乎、最頭大的因素。在這個新的消費時代,定價其實早巳脫離了單獨與成本掛鉤的階段,與消費者有關,與競爭對手有關,與自己有關。
價格是售價,價值是內在。價格往往不等於價值,理論上價格也不應該等於價值。可是如何讓價格遠遠拋離們值?我們接著往下看。
一個推論:消費者其實並不知道什麼東西該值多少錢。
他們茫然地走過大街、穿過商店、穿過超市貨架,根據種種線索判斷著價格。對大多數人來說價格記憶都是短時記憶,他們說的和做的也並非一回事,他們願意為某類商品付多少錢,隨時都可以改變。
消費者的主要敏感點是相對差異,而非絕對價格。這個差異或許是產品差異、或許是品牌溢價造成的價值差異、也或許是價格本身的差異……
但他們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價格在玩的魔術,這個魔術跟催眠術同門,操縱著消費者的內心和大腦,操縱著消費者在“真實需求”、“虛榮心”和“占便宜”之間反複徘徊。其實,我們不是通過價格在出售產品,我們是在出售價格!
絕大多數公司的做法通常還是先設計出一個產品,然後再嚐試計算出一個目標價格。但是,在一些優秀的公司,價格是首先被考慮的關鍵因素,產品在未開發之前就先確定銷售價格,設計開發者根據商品的最終售價來選擇製造商和設計產品。
優秀的價格策略能迎合消費需求,也能引導消費,能讓消費者感覺占了便宜,也能激發消費者爆棚的虛榮心……消費者心理看似被一個個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品牌包圍著、滿足著,但實則是被各種各樣的價格魔術給催眠著,被各種商品後麵的價格策略在操縱著!
製造幻覺
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拜金時代,幾乎人人崇拜金錢。而當一個人含金量不夠的時候,如果用物質和外在時尚來掩怖下,也可以顯得含金量比實際更高一些。虛高的價格為什麼會有市場?中國為何是世界奢侈品第二消費大國?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虛榮心在作祟,價格給虛榮心製造的極致境界就是“讓他渴望去吧,你不可能擁有我”!
成功的奢侈品品脾利用高價商品來創造“混合著憤怒與幸福的複雜感受”,中產階級消費者感到憒怒,因為他們買不起店裏陳列的、穿在名人身上的東西,但他們又因為買了其他東西而下意識地高興起來。愛馬仕33萬美元的表隻做了兩隻,而超貴的手袋一般連旗艦店裏也隻有一個。這類商品不是用來賣的,而是用來給你製造看得見摸不著的幻覺的,在富人和名人八卦的推波助瀾下,這些幻覺顯的極其逼真,讓你抓狂到蠢蠢欲動。
奢侈品就是商家給物質主義者營造的幻覺,價格幾乎遙不可及,任何成本都沒有關係,但可以操縱絕大多數的消費者。
在營銷學上,我們通常將這種給消費者製造的價格幻覺,稱為“心理定價法”。心理定價法適用於以自我感覺為主的產品,如香水和昂貴的汽車。SK-II神仙水在中國的零售價格為560元,其製造成本僅為人民幣6.5元。就算加入研發成本,每單隻成本也不超過人民幣10元。資生堂650元/50克的眼霜連包裝成本也隻有10元不到。而歐珀萊那些150元左右的低端眼霜的成本僅在3元左右,但消費者仍願意購買,因為這個價格提供了某些特別的東西。
同樣,這種幻覺也是可以被打造出來的,如星巴克從來不是賣咖啡的,所以它的咖啡可以更貴。星巴克出售的是星巴克體驗,是某種生活方式,因此,它的消費者對價格是不敏感的,所以星巴克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出售咖啡。
1.貴由檢入奢易
酒鬼酒、水井坊、五糧液,現在是茅台,它們都曾經或正在輝煌。而它們輝煌的原因,要闡述起來太複雜,不過它們輝煌的一個表象倒是很明顯:這幾位普經是,或者現在正是最貴的酒,就這麼簡單。
酒鬼酒最貴,賣得好。然後水井坊比酒鬼酒貴,水井坊搶過了寶座。水井坊降價,五糧液提價,五糧液成了第一。然後到了現在的茅台,唔,這價格已經不用和堆比較或者說再去超過堆了,簡直是讓人無法直視的恐怖價格。
2.“遙不可及”的黑珍珠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娵·索亞曆險記》中這樣描寫:“湯娵無意中發現了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隻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
在《怪誕行為學》開篇,有這樣一個經典案例早期,黑珍珠因色澤不佳、又灰又暗、大小不等等一係列原因一顆也賣不出去。這時候黑珍珠商人可以選擇低價賣給折扣商店,或者搭配上一些白珍珠當首怖,推銷出去。但當時賣黑珍珠的商人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帶著樣品去見了一位寶石商人,寶石商人同意把黑珍珠放到他在第五大道的店鋪櫥窗裏展示,標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價。同時,他們還著手開始做廣告,在一本本印刷華麗的雜誌上,一串塔希提黑珍珠在鑽石、紅寶石、綠寶石的映襯下,熠熠生輝。不久前還含在一個個黑邊牡蠣殼裏,吊在波利尼西亞海水中的繩子上,無人問津的黑珍珠如今來到紐約城,環繞在最當紅的歌劇女明星的粉頸上,在曼哈頓招搖過市。原來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
3.黃鶴樓1916為“彰顯”而生
早些年的香煙市場,中華、雲煙一直占據著高端煙的地位。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高端煙的頂峰位置卻被黃鶴樓1916給搶了去了,這著實讓中華費解。
就煙草產品而言,消費需求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功能性需求,主要是滿足抽煙的生理欲望,持有這種需求的消費者很看重產品的性價比,追求實惠,注重產品的切身體驗;另一類是社會性需求,消費的同時希望通過產品來彰顯自己的生活品位和社會地位,但對產品的基本功效不一定有特別的要求。
抽什麼樣的煙喝什麼樣的酒,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裏是跟社會地位掛鉤的,茅台、五糧液一天天的在漲價,越來越向奢侈品靠齊。但在消費升級的大潮下、中華、雲煙的升級腳步似乎慢了些,越來越近乎大眾化產品了,彼時最高檔的應該算上海卷煙廠的熊貓牌香煙,且有著“鄧小平最愛”的極強背書,也隻賣80元/盒。顯然,市場上主流的高檔香煙巳經無法滿足高端及超高端人士的社會性價值需求了,至少消費者拿著中華、雲煙巳經無法實現彰顯社會地位的目的了。
2004年,武煙集團推出黃鶴樓1916,在定價上比同屬高端煙草產品的時代版熊貓、紅河V8、雲煙印象、鑽石芙蓉王都要高出一籌,並以1916年南洋兩兄弟在漢口投資創辦煙草廠的故事為黃鶴樓1916蒙上一層神秘且令人向往的傳奇色彩,1800元/條的黃鶴樓1916作為奢侈消費品,恰好吻合了高端香煙消費者注重其象征社會地位的消費需求,一進入市場就賣到斷貨,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
4.譚木匠以“高價”體現品牌地位
價格與包裝一樣,能夠體現品牌地位。譚木匠的定價策略是:
(1)高價:譚木匠的梳子,最便宜的是18元,最貴的超過200元。通常的黃楊木梳子的價格是38元。和我們在地攤或商店中看到的幾元錢一把的梳子相比,價格差距非常大。譚木匠的高價不僅使譚木匠獲得了很高的毛利,而且也與其專賣店的銷售方式和地理位置相協調,還能傳播出品牌定位的不同凡響。
(2)統一定價:所有專賣店的價格是一樣的。
(3)不還價:一律按照標價出售,沒有折扣,這符合專賣店經營的規律。
高價與不還價,是一切高擋次品牌或產品的共同特點,譚木匠通過價格策略向消費者傳遞的信息是:譚木匠的梳子與其他梳子存在很大區別,從而也激發了消費者的購物信心。
隨著譚木匠的成功,市場上的跟風模仿者也越來越多。而麵對同質化的產品,消費者變得難以選擇。在同行爭打價格戰時,譚木匠卻專注於增加梳子的技術含量,開發出各種新穎的產品。比如,在結構設計方麵,一改傳統梳子隻用一種材質、整塊材料加工的模式,率先推出了“角木梳”,將高檔木材和天然角質相結合,讓整個梳體既有天然的木材紋理,又有角質特有的保健功能。在工藝創新上,譚傳華獨創性地對每個梳齒進行手工打磨,然後再嵌入到梳體上,新製作的梳子齒體圓潤、手感光滑,如同用了幾十年的舊梳子,使用時的感覺非常舒服,帶給用戶良好的體驗感受,很多顧客把玩之中愛不釋手。
有時候並不是遙不可及才讓人有幻覺,一個“有個性”、“有修蕎”、“比肩國際”的範兒也會讓消費者浮想聯翩,這種幻覺同樣像迷幻劑一樣能讓消費者掏出更多的錢買更昂貴的單!
5.定價高於西門子,方太跳出價格戰怪圈
邁克爾·波特認為:“如果其他的競爭者也可以像你一樣降價,那麼降價通常並非明智之舉。”
方太身處價格戰頻發的中國家電市場:一方麵,缺乏創新能力讓大多數企業隻能競相以低價來賄賂消費者,擾亂市場;另一方麵,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也把中國消費者培養成了價格敏感型客戶。但,方太一直通過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價值營銷,將產品定價高於西門子,跳出價格戰的怪圈。
方太作為高端油煙機,不跟隨降價,對銷售人員嚴格管理,避免私自降價甩賣沖業績的情況。為此方太調整了對前線銷售人員的管理方式:不考核銷售數量,隻考核金額。如果促銷員降價賣掉2台,還不如原價賣掉1台更快完成任務。方太確定品牌影響力、營銷能力和終端能力是國際巨頭優勢所在,將營銷戰重點放在如何讓銷售終端的形象與高端產品的定位更加匹配,提升廣告精致程度以匹配自身定位,而非打價格戰!
方太茅忠群認為:“消費者真正希望的是買到好產品,而非打折或贈品。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是提供好產品,並讓消費者感到這種優勢,讓銷售回B營銷的本質:將產品的獨特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6.烏江是“最精貴”的榨菜
為什麼所有榨菜都賣0.5元/包,烏江可以賣到1.2元/包?憑什麼?
人們願意為更好的產品花費更多,但高質量要在某種程度上明顯可見。
榨菜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但由於多年行業的低水平發展,導致了這種產品價值感較低,市場上的價格相比較於其他品類的醬醃菜,如辣椒製品、豆豉製品等也屬於偏低水平。如何提升品類的價值感,實現品類升級,哪個品牌最先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品牌也就最有可能成為行業的領袖品牌。
2004年,我們在為烏江榨菜策劃的時候洞悉了這個行業機會,並且抓住了這個機會。但凡升級一定要向消費者作出合理的解釋——了解了烏江榨菜的生產過程,我們得知烏江榨菜為了保證產品品質,在工藝流程中要經曆多次的清洗和醃榨,因此成本比其他品牌高很多,但消費者對這方麵並沒有任何認知。這些很好的傳播資源一直被埋沒,被浪費,我們把它挖出來對烏江榨菜進行機理包裝:三清三洗,三醃三榨。
我們甚至把產品名定為“三榨”,用產品的製作工藝作為品名,最大化地占領品類核心資源。三榨可不是普通的榨菜哦,它成功擺脫了消費者對榨菜低價值的認知,取得了定價的主動權。通過對價格的調整,三榨產品的利潤率高於原有產品足足四倍,企業盈利全麵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