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靡沸之亂 下(1 / 3)

龍述也道:“檀建獻城,實非出自私心,乃是為全城百姓生計。請明府酌情!”

竇固道:“那夜突見城頭有人舉火為號,萬分緊急之下,竇固方得急中生智,虛添火炬,渙散敵心,才能一擊奏效。否則,雙方兵力如此懸殊,竇固本領再強十倍,也是飛蛾投火,此刻也必已殉國。故救懷縣者,實乃檀建也!請明府三思!”

陳眾拱手道:“假如檀建乞求李廣饒恕自己性命,當屬臨陣畏縮,依律定斬無疑;然而,城破之時,他以身護衛明府,片刻不離左右,視死如歸,顯非貪生怕死。因此,陳某以為檀建之舉,旨在舍身以懷縣城換取懷縣百姓生命,此大仁大義之為也,請明察!”

趙熹聽罷,沉思半響,方道:“幾位適才所言,皆有道理。然而,檀建所為,無論從擅自越權,還是以通敵論處,都不為過。但果真如此處置,卻又顯然難服眾意,且對他亦欠公允。這樣吧,檀建革除縣丞公職,回家去吧!”

檀建連連叩頭,向眾人深施一禮,轉身下堂而去。

趙熹又對李熊說道:“懷縣縣丞一職,由你接任。此外,本府聽說你們兄弟尚有老母在堂,特準你幾日假,可偕同老母前去尋訪李陸。找到後,待本府轉告他,所犯之事,可既往不咎,隻是須將他革職為民,回來安心度日吧!”

李熊熱淚盈眶,千恩萬謝而去。

竇固又道:“竇固在懷縣城下遭遇李廣,險為其暗箭所傷,幸虧臨場聽得有人提醒防範此人神箭,並呼喚竇某名字,不知此為何人?明府可否喚出,容竇某當麵致謝救命之恩?”

“速去把趙儼請來!”趙熹吩咐差役,接著對竇固道:“竇侍郎,呼你之人名喚趙儼,他還有個兄弟趙孺。這趙孺異常勇猛,負責鎮守西門,獨自力戰李廣等師兄弟三人,不幸被李廣暗箭所傷,生命垂危,其兄趙儼眼下正在照顧於他。”

竇固麵露疑惑之色,道:“趙儼、趙孺?不曾相識啊?何以會認識竇某?”言罷起身,道:“竇固想前去拜訪趙氏兄弟,順便探視一下趙孺傷情!”

趙熹道:“本府陪你一同前去探望!”

餘人都要同往,剛待起身,外麵進來一個差役,道:“稟趙令,據看護趙孺的軍兵講,趙儼一早就背著趙孺騎馬離城而去,不知何往!”

趙熹一愣,喃喃道:“這兄弟二人,真是神出鬼沒呀!”

龍述安慰道:“此兄弟二人,忠義仁厚,龍某相信他日必有再見之時!”

檀家。

數日來,生死交替,檀建本已抱定必死之心,此刻又意外逢生,恍若隔世。他渾渾噩噩的回到家中,倒頭便沉沉睡去。

見到兒子安然無恙歸來,檀父欣喜萬分,連日來懷縣城的攻防激戰,他雖未親臨,心卻早已隨著前方傳來的戰況而跌宕起伏,夜不能寐,晝不能安。

他連忙命人準備好饗食,待兒子醒來後,便喚他入座,聽他把整個經曆講述完畢,心情反而平靜下來,起身從櫃中取出一壺酒,問道:“適才所講縣府之事,可是句句屬實?”

“無隻字虛假!”檀建道。

“你之所為,可謂不忠不義!”檀父麵色一沉,高聲道:“那趙令乃是何許人也?昆陽比懷縣如何?王莽百萬精銳比李廣這區區數萬烏合之眾如何?你可曾聽說當年昆陽大戰,他輔佐陛下之時可起過絲毫投降之念?為將者私自降敵,無論何由,皆為不忠也!”

檀建聽著,眼眶濕潤,慚思良久,終於孕出兩行熱淚,順著麵頰流了下來。

檀父繼續說道:“董肇與我,乃為昔日同窗,你與子張也是發小。董家之事,你事先知曉,竟坐視不管,任其滅門,你良心可安?那趙令如此處置,旨在以寬濟猛,喚你迷途知返,重歸正道。可我聽說無道之君以刃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你的罪過,實是不可寬恕,認命吧。桌上給你準備的,是一壺毒酒,喝下去吧!”

檀建一言不發,跪倒向檀父叩了三個響頭,起身拿起那壺藥酒,一仰而盡。

李熊攜帶老母,趕著馬車出了懷縣城後,一路打聽,終於找到在外潛逃的李熊。聞聽家裏沒受到絲毫株連,趙熹如此寬宏大量,李熊愧感萬分,自知大錯已成,無可挽回,佯裝答允一起回家,路上卻趁老母和兄長不備,暗中衝著懷縣方向磕了三個響頭,突然拔刀殺身謝罪!

趙熹與龍述、陳眾、淳於林等坐在縣府內聚議,問得差役稟報檀建、李陸二人之事,俱都深覺傷感,正在扼腕歎息時,忽見竇固從外大步跨入,拱手道:“夏家堡已然肅清,夏奉之弟夏萌攜帶夏奉兩個幼子夏方、夏著不知去向,餘人開門降附,皆願上繳兵刃,願意歸農!”

趙熹道:“如此甚好!與李家莊一樣,推倒塢堡,填平溝壑,解散莊丁,田畝充公,度量核驗,配發百姓;所有查獲財物,全部上繳國庫,充實府帑!”

又有差役進來稟報:“竟陵侯劉隆帶領莊丁突然占了整個董家莊,將懷令遣往該處歸農的原董村農戶、李廣降眾,連同押送官兵一起堵攔在莊外,隊伍綿延數十裏,怨聲載道,隻恐又要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