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過度依賴進口技術特別是軍用技術,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印度科技水平,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度科技發展,特別是影響印度科技創新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使印度技術自力更生和技術獨立的夢想落空。
1.技術進口本地化困難重重
雖然印度政府特別強調要使引進技術當地化,也強調要使進口武器裝備本地化,從輕型步槍到“阿爾瓊”坦克,從輕型戰鬥機再到核潛艇,甚至航空母艦。因為印度每年都花費大量外彙購買外國的武器裝備。近年來,印度花去100多億美元購買外國先進武器。大量美元沒有被本國國防工業單位吸納,也沒有創造和維持本國勞動力就業的崗位,極不利於本國的經濟發展。重要的是,長期依賴進口卻容易造成本國工業製造能力的空心化,也不利於國家經濟的均衡發展。因此,長期以來,印度國防科技界開展的軍事裝備國產化項目非常多,但是,印度進口技術本地化,特別是進口軍用技術當地化的進程卻困難重重,致使本地化水平難以提高。印度曾經通過大量采購坦克開展主戰坦克的國產化工作,但是卻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發動機和火控係統在內的多種主要技術係統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到現在為止,隻有5輛“阿爾瓊”坦克正式交付印度軍方。印度1984年開始仿製步槍,但到1995年時,仿製步槍依然沒有完成;到1997年時才發現,原來印度沒有製造槍彈的設施。如此大費周折,印度依然沒有搞出仿製步槍。早在1997年,印度政府就批準海軍兩大主力戰艦(隱形護衛艦和導彈驅逐艦)的國產化項目,但是其建造工程遭遇一係列技術難題,建造速度緩慢,下水時間不得不多次後推。建造工程迄今仍然沒有完成。
2.技術本地化繞不開仿製
發展中國家如何把引進技術本地化?這是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過程中麵臨的重要問題。盡管美國、俄羅斯和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爭先恐後要把自己的尖端武器賣給印度,然而印度依然非常強調進口軍用技術和武器裝備必須當地化。同時,雖然在進口技術特別是軍用技術當地化進程中遭遇到重重困難,印度政府還是強調要通過自主研發,采取“跳躍”方式,獲得更高級的技術或技術設備。當然,印度國防工業努力提高自主研製能力的想法不錯,但是,它們麵臨的現實是,工業基礎薄弱和管理不善,讓印度軍用技術當地化和自主創新的夢想特別難以實現。如印度在研製“阿爾瓊”坦克時生產了本土炮管,於是就想把它替換到從蘇聯進口的T-72坦克上去。但炮管卻接連發生炸膛事故,不得不召回。這明顯反映出印度的冶金鑄造能力不足。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常常苦於其設計師永遠不乏大膽設計,但一到製造階段就問題百出,質量總是無法保證。同樣,在導彈領域,印度在發動機、陀螺儀等核心部件上都苦於不能自主,隻好大量引進。而不合格部件會被裝到現役武器上,直到出了事故才召回,也表明印度軍工生產體係的管理漏洞不少。基礎薄弱,不重積累,缺乏整體統籌是印度國防工業的巨大弱點。因此,在基礎科研與製造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以前,仿製一些武器是不可逾越的。這也許是國防工業後起者必經的仿製階段。此時,如果一味追求國產化的高精尖,反而不利於提升實際能力。印度國防工業急於跨越仿製階段,但未必能取得預期效果。當年印度實施輕型戰鬥機計劃時,打算發動機和機載火控係統等同時實行自主研製,結果由於太激進,反而讓整個係統改了又改,效果並不理想。印度國防工業似乎仍想超越一個必經階段。可以預見,在這種心態下決策研製的武器,未來很難擔當起印度的國防重任。
3.依賴進口影響科技創新
實際上,由於長期依賴技術進口等諸多原因,印度國內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印度海軍一直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海上力量。然而,由於長期依賴國外戰艦進口,印度海軍自行開發能力嚴重不足,主力戰艦建造工程嚴重受阻,部署計劃不得不推後。1997年11月,印度最大國產戰艦——德裏級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服役,標誌著印度海軍由外購主力戰艦轉向自行建造主力戰艦。然而,德裏級導彈驅逐艦是按照俄羅斯卡辛級驅逐艦設計的,俄羅斯海軍專家參與了設計,配備了許多俄羅斯作戰係統。近年來,印度一直努力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由於技術難度大,國內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該部署無疑也難以按計劃完成。按照2003年發展計劃,印度海軍未來10年戰艦總數將保持在160艘左右,其中,27艘水麵主力戰艦和6艘潛艇為印度自己建造。印度從來沒有自行建造過隱形戰艦,因此,許多作戰係統自行開發困難重重,整個戰艦建造受到極大影響。導彈驅逐艦屬於班加羅爾級驅逐艦,采用最大國產水麵戰艦即德裏級導彈驅逐艦的艦體設計,大量增加國產作戰係統的配置,然而卻遭遇隱形護衛艦類似的技術難題。隱形護衛艦和驅逐艦的建造計劃都將被迫推遲,由此影響整個現代化戰艦的部署計劃。印度海軍認為,這些主力戰艦建造速度緩慢,將產生極為不利的連鎖反應。主力戰艦建造遲緩原因是多方麵的,包括設計和裝備等,但最主要的是本國技術開發能力不足。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軍事工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武器生產嚴重過剩,高技術武器裝備生產卻相對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