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高科技發展與社會經濟實際脫節(1 / 3)

正是由於印度的科學決策僅僅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因此,既不能準確反映大多數科技工作者的意見,也不能真正反映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造成高科技發展與印度社會經濟實際脫節。獨立以來,印度高科技發展的重點是原子科技、空間科技和國防科技等與軍事有密切關係的高科技領域,軍用科技特別是軍用高科技占用了印度大部分高科技發展資源。這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防科技的較快發展,但卻嚴重影響了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民用科技的發展。長期以來,印度經濟增長緩慢,人民生活貧困,社會矛盾錯綜複雜。印度迫切需要加速經濟發展,減輕人民生活貧困,緩和各種社會矛盾,但緩慢發展的民用科技卻不能在這方麵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獨立後,印度在高科技發展進程中,特別重視國防高科技發展,影響印度高科技發展,特別嚴重影響與印度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科技發展,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印度社會經濟發展。這也是獨立後印度高科技發展留下的重要教訓之一。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高科技發展進程中,如何處理好軍用科技和民用科技的關係,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強調軍用高科技發展

獨立後,印度政府注意科技發展,也重視高科技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但是卻特別強調高科技在印度國防現代化中的作用,因此,長期以來,印度特別強調軍用科技特別是軍用高科技發展,促使印度軍用科技特別是軍用高科技迅速發展,而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民用科技卻相對落後。

1.強調軍用高科技發展

獨立以來,印度政府強調高科技發展,特別強調軍用高科技發展。長期以來,印度政府把大部分科技研發經費用在國防科技研發上。獨立後,印度認為擁有核武器是通向世界大國之路的“通行證”,因此,印度最先發展的高科技就是原子科技。獨立後不久,印度政府就設立原子能委員會,首任總理尼赫魯還直接過問原子能委員會的工作。在一段時期內,印度政府對科技發展的撥款也主要用在原子科技研發上。從1950年代起,印度就一直在努力建立本國的原子科技研發體係和原子工業體係,現在已擁有4個大型公營企業、10個重水和核燃料處理廠、40多個研究機構,雇員4萬餘人。1960年代後,印度政府又重視空間科技的研發,特別是火箭衛星的研製。1962年,印度在原子能局下設立國家空間研究委員會,正式開始印度空間科技研發和航天工業。1969年,改組為印度空間研究組織,1972年,印度成立航天局。目前,該局擁有雇員2萬餘人,其中1/3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下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印度國家宇宙考察中心等12所研究機構和5家主要生產廠家,涉及領域包括:火箭和衛星製造、發射、製導與跟蹤研究;宇宙射線、大氣研究等,重點是具有軍事意義的運載火箭和應用衛星的研製。長期以來,僅用在原子科技和空間科技研發上的費用就占印度科技研發經費的60%以上。雖然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也積極開展生物科技的研發,從1980年代,印度還積極開展信息科技和海洋科技等的研發,但是印度花在這類高新科技研發上的經費並不多。即使是花在這類高新科技研發上的經費,印度也特別重視信息科技和海洋科技在軍事應用方麵的研發。如信息科技研究特別注重其在飛機、艦艇、導彈、衛星、航空母艦等方麵的應用,海洋科技也強調為海軍發展和壯大服務。因此,印度高科技發展具有十分濃厚的軍事性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以來,印度還把高科技發展的重點放在核潛艇、導彈防禦係統、航空母艦等軍事武器的研發和製造上。

2.軍用高科技發展迅速

由於印度政府特別強調高科技的軍事用途,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印度軍用高科技迅速發展,並在軍用高科技領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1974年,印度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掌握了原子彈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後,便將重點放在增強裂變彈和氫彈的研究方麵;1998年,印度連續進行核試驗,基本掌握了熱核武器的設計、製造和試驗技術。印度初步具備計算機模擬核試驗的能力,這將有利於其對核武器實用化和小型化的研究,使印度成為事實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並形成由短程、中程和遠程導彈組成的陸基核力量。1980年代,印度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後,已經發射數十顆各類衛星。印度已能製造可用於軍事目的、分辨率為1米、載荷1噸的遙感衛星和極地衛星運載火箭,並正在研製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印度還將極地衛星發射火箭及其技術用於“烈火”III(射程3500公裏)導彈,甚至“太陽”洲際彈道導彈。2005年,印度成功實現“一箭十星”發射,使印度空間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印度還在研製既能將衛星送入太空,又能執行太空情報收集、監視和偵察的多功能航天飛機。近幾年來,印度在將主要精力放在強化和完善核力量的同時,還在建設核潛艇、導彈防禦係統、航空母艦等方麵均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年,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具有進行第二次核打擊的巨大戰略震懾力。印度導彈防禦係統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印度正大力建設一個包括太空監視與偵察係統、地麵預警雷達係統和空中預警係統“三位一體”的反導預警係統,並成功進行多次導彈攔截試驗,分層防禦係統正在建成。印度先後購買過三艘航母,但一直渴望能自製航母,且最少製3艘。2003年印度正式推出製造航母計劃,2005年第一艘航母開始動工興建,計劃2012年裝備部隊。印度也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製造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同時,印度政府還斥巨資更新高科技武器,購買先進戰鬥機,甚至購買全球定位係統、艦艇、潛艇和導彈等等。

3.民用高科技非常落後

長期以來,由於強調高科技的軍事用途,促使印度軍用高科技獲得迅速發展。但是,印度民用科技特別是民用高科技卻相對落後。印度雖然在軟件開發和生物技術領域取得一些成績,然而,在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科技領域,印度卻處在比較落後的地位。現在,印度雖然能夠製造大型超級計算機,但是卻難以製造人民大眾生活所需要的電子信息產品,甚至連空調、冰箱、彩色電視和洗衣機等普通家用電器的製造技術也比較落後。印度雖然能夠製造出廣大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小電器,但是卻難以與國外進口的同類商品展開競爭,所以隻有靠大量進口才能滿足人民大眾的基本需要。至於大型機器設備,特別是電力設備、通訊設備、運輸設備、建築機械、礦山機械等等,印度雖然也能夠製造,但是也同樣難與國外進口的同類設備展開競爭。盡管印度也在不斷推出各種民用高科技產品,然而這些民用高科技產品在相當程度上卻脫離印度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如印度中央銀行希望農民用自動提款機提取零花錢。考慮到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銀行還特地使用指紋識別技術取代密碼輸入過程。在印度最窮的邦比哈爾邦維伊刹利地區就安裝了這種具備指紋掃描識別技術的自動取款機。然而這台自動取款機自從安裝後從來沒吐出過現金,原因很簡單:當地農民賬戶上根本沒有錢。加上全村人都對高科技設備的複雜操作心存畏懼,這台取款機“一張錢也沒有從裏邊出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