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殖民統治後,印度逐漸淪為一個科技落後的農業國。獨立後,獨立印度政府領導人決心把印度建設成為科技先進的工業強國和“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但是,作為剛剛獲得政治獨立的發展中大國和發展中窮國,麵對著占據世界科技發展優勢地位甚至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印度在全球科技體係中明顯處於極為弱勢的地位。在這種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印度麵臨的選擇是,要麼按部就班地發展科技,聽憑已經存在的巨大科技差距繼續擴大,最終使印度在國際上逐漸邊緣化;要麼堅定信心和決心,製定發展高科技的宏偉戰略,加速高科技發展,逐漸縮小印度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科技差距,甚至在某些領域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獨立後,印度政府領導人認為,隻有科技能夠幫助印度消除貧困,隻有科技才能幫助印度強大興盛。近現代世界發展的曆程表明,科技革命總是可能帶動後起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先進國家。每次科技革命總有一些國家是受益者,隻有這些受益國家,才有可能迅速發展起來而擺脫貧困落後的麵貌。由於長期處在殖民統治之下,印度與近代幾次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增長的機會都失之交臂,因此在獨立後,印度政府決心發展高科技。獨立六十多年來,盡管印度政府領導人幾經更換,印度政府發展高科技的規劃有所調整,發展高科技的政策措施也有所調整,但是,印度政府發展高科技的戰略的信心和決心卻始終沒有改變,印度政府支持和鼓勵高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也始終沒有改變。這是印度發展高科技的重要經驗之一。
一、印度政府發展高科技麵臨嚴峻挑戰
發展中窮國發展科技特別是高科技,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新課題。盡管古代印度曾經科技先進,經濟繁榮,然而經過長期的殖民統治,印度卻變得極端貧窮落後,饑荒頻仍,餓殍遍野,甚至連大眾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簡單工業品,也需要通過進口來解決。隨著1947年獨立而來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更使獨立印度雪上加霜,數百萬伊斯蘭教徒從獨立印度遷徙到新成立的巴基斯坦和數百萬印度教徒從新成立的巴基斯坦遷徙到獨立印度,在遷徙過程中常常發生的嚴重衝突需要處置,數百萬剛從巴基斯坦遷徙過來的難民需要安置,接著又因為克什米爾爭端而發生了第一次印巴戰爭。獨立印度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糧食嚴重短缺,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社會動蕩不定。
從1950年代初期起,印度每年都要花費巨額外彙從國外進口數百萬噸糧食。當195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後,印度經濟才逐漸有所恢複,但是印度仍然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來滿足眾多人口的生活需要。為了把印度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強國和“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印度決定實行“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製度,並從國民經濟發展第二個五年計劃起開始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基礎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在1962年底爆發的中印邊界衝突中,印度軍隊大敗。不久後,獨立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去世。1965年又爆發了第二次印巴戰爭,接任尼赫魯的印度政府總理夏斯特裏又死在戰後簽訂停戰協議的途中。同時,隨著人口迅速增長,印度糧荒依然不斷,導致糧食進口不斷增加。
繼任印度政府總理的英迪拉·甘地麵臨剛剛經曆戰爭痛苦的印度,還有數千萬人仍處於饑餓之中,印度也還處在嚴重的國際收支危機之中。為此,迫使英·甘地政府實行貨幣大幅度貶值,增加從國外進口糧食,並暫停實施新的五年計劃,僅1966年,印度進口糧食就超過千萬噸。直到1969年,印度經濟才逐漸得到恢複,但是1972年又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甚至美國軍艦也開進了孟加拉灣;接著,1973年,世界上又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印度國內物價大幅度上漲。
由於長期以來印度實行比較封閉的經濟體製等多種因素,印度經濟長期增長緩慢。1950年代初期到1970年代末期的三十年間,印度經濟年均增長率僅為3.5%。同時,由於獨立後印度人口增長迅速,緩慢增長的經濟難以吸收每年不斷增加的勞動力,造成印度勞動力失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失業隊伍越來越龐大。隨著勞動力失業隊伍不斷增大,印度生活在貧苦線以下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到1980年代初期,印度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在50%以上。
198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經濟政策重大調整,1990年代,印度政府又開始進行經濟改革,促使印度經濟朝著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推動印度科技特別是高科技迅速發展,也推動印度經濟加速增長,從而促使印度貧困人口不斷有所減少,但是,至今印度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仍然接近30%。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印度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甚至超過40%。就是說,經過獨立後六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印度社會中仍有3—4億人生活在官方公布的貧困線以下,印度依然是一個比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對於一個發展中大國和發展中窮國,發展科技特別是高科技,仍是印度政府必須麵臨的嚴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