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技術引進中存在的問題(2 / 3)

三、引進技術使創新能力不高

1.國內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盡管印度非常強調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和改造,特別重視引進技術的本地化和國產化,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然而印度引進技術本地化工作並沒有取得多大進展,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了。實際上,由於長期依賴技術進口等諸多原因,印度國內技術創新的能力嚴重不足。印度海軍一直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海上力量。然而,由於長期依賴國外戰艦進口,印度海軍自行開發的能力嚴重不足,主力戰艦建造工程嚴重受阻,部署計劃不得不多次推後。1997年11月,印度最大國產戰艦——德裏級導彈驅逐艦的第一艘服役,標誌著印度海軍由外購主力戰艦轉向自行建造主力戰艦。然而,德裏級導彈驅逐艦是按照俄羅斯卡辛級驅逐艦設計的,俄羅斯海軍專家參與了設計,配備了許多俄羅斯作戰係統。近年來,一直努力建造第一艘國產航母,由於技術難度大,國內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印度也難以按計劃完成生產和部署。按照2003年發展計劃,印度海軍未來10年戰艦總數將保持在160艘左右,其中,27艘水麵主力戰艦和6艘潛艇為印度自己建造。印度從來沒有自行建造過隱形戰艦,因此,許多作戰係統自行開發困難重重,整個戰艦建造受到極大影響。3艘導彈驅逐艦為班加羅爾級驅逐艦,采用最大國產水麵戰艦德裏級導彈驅逐艦的艦體設計,大量增加國產作戰係統的配置,然而卻遭遇隱形護衛艦類似的技術難題。4艘隱形護衛艦和3艘驅逐艦的建造計劃都將被迫推遲。主力戰艦建造遲緩原因是多方麵的,包括設計和裝備等,但最主要的是本國技術開發能力不足造成的。總的來說,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軍事工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武器生產嚴重過剩,高技術武器裝備生產卻相對薄弱。

2.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危害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使戰艦建造計劃被迫推遲,影響印度整個現代化戰艦的部署計劃。印度海軍認為,這些主力戰艦建造速度緩慢,將產生極為不利的連鎖反應。這將迫使印度繼續進口外國技術和武器。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對印度軍事工業的評價為:受技術落後、緩慢的研發及由官僚政治鬥爭和軍種間經費競爭產生的隨意裝備政策的影響,印度國防裝備繼續大量依賴進口。雖然印度擁有龐大軍事工業,資產價值約4000億盧比(約合90.9億美元),但其70%以上軍事裝備仍需要從國外獲得,大多數從俄羅斯和以色列獲得。同時,這還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印度高科技發展。空間科技領域情況就是這樣,2007年,印度發射中程導彈和衛星都失敗。印度首次進行“烈火—3”型中程彈道導彈試驗,導彈在升空後發生故障,墜落在大海裏,未能擊中預定目標。印度空間發展組織主席奈爾在發射失敗後表示,發射失敗可能是由於火箭的初級推進係統故障造成的。據悉,這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行研製的初級火箭點火時間不一致,導致火箭受到的推動力不均勻造成的。同樣的問題在2002年第一次發射時就存在,但技術人員稱有關設計缺陷已得到糾正。

四、自主研製道路漫長花費巨大

1.進口技術國產化極為重要

為了促進高科技發展,加速經濟增長,長期以來,印度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國防建設中印度也主要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和發展中窮國,印度不能長期依賴技術進口,因為長期以來印度為此已經花去了巨額外彙。作為一個外彙嚴重短缺的發展中國家,把大量外彙花在先進武器裝備的進口上,勢必影響經濟發展。因此,進口技術國產化對於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極為重要。獨立以來,印度政府也非常注意對引進技術和引進武器裝備進行國產化。從1980年代中期拉·甘地政府開始,印度一直力圖以國防科技帶動一般科技和工業發展。從1980年代,開始印度啟動多個大規模的先進武器係統研製工程,其中包括印度新研製的主戰坦克“阿爾瓊”。

2.自主研製道路漫長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進口技術特別是進口武器國產化的進程十分緩慢、問題不斷。如印度按許可證生產的T72坦克炮,也曾發生大範圍炮管開裂和炸膛現象。長期以來,印度大力發展裝甲部隊。自1960年代以來,印度以仿製英國維克斯Mk3坦克為裝甲部隊主力。到1970年代,印度認為需要一種更先進的主戰坦克。從1974年起,印度開始研製代號“阿爾瓊”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並自稱“阿爾瓊”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種坦克之一。其最初設計得到以製造“豹1”和“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馬菲公司的幫助,炮塔設計接近“豹2”坦克,形狀方正,采用平直裝甲。由於最新“豹2A5”采用鍥形正麵,以提高防彈能力。印度為“阿爾瓊”坦克專門研製一種“坎昌”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的“喬巴姆”裝甲。然而,負責研製“坎昌”裝甲的國防研發組織以保密為名,連印度陸軍特派的準將級“阿爾瓊”項目負責人和印度陸軍總參謀長都不讓知道“坎昌”裝甲的確切防彈性能。其全重58噸,除幾條國家公路外,超過大部分公路和橋梁的承載能力;寬度也超過印度鐵路貨物寬度的限製。其準備安裝印度自行研製的1500馬力柴油機,但首批國產柴油機隻達到500馬力,幾經折騰,並加裝渦輪增壓器,功率也隻達到950—1000馬力,最後隻好安裝德國1400馬力的MTU柴油機,但其在40—50度高溫下動力係統還是損失功率高達20%—25%。“阿爾瓊”坦克火控係統為第三代和第四代,但在印度陸軍試驗期間,其命中率極不穩定,為20%—80%。到1988年,“阿爾瓊”技術驗證車才麵世,1994年,首批6輛樣車才交付試驗,但都無裝甲,炮塔和車體均為軟鋼製造。1995年試驗表明,“阿爾瓊”連降低了的要求也難以滿足。印度陸軍稱其“不適宜上戰場”,拒絕簽發定型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