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這是一個破碎的世界(2 / 2)

這些不和諧的感受來自何處呢?也許與《箜篌引》的源起有關。傳說古時有一白發老者披發提壺,亂流而渡,喪身魚腹,其妻隨後呼之不及,亦墮河而死。有女子麗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雲:“公無渡河,公終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李賀天生憂鬱,不喜歡我們這個世界,對另一個世界情有獨鍾,其詩曰:“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

在他的詩中,死亡總是豔麗而詭異的,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來的毫無理由的死亡,也應該使他感到心動不已。李賀另有一首《箜篌引》詩,一直在追問“公”為何要舍棄熟悉的日常生活,追問“公”為何要“被發奔流”,表麵的迷惑中隱藏著無限的興味。這也不是我們這些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從這些怪異的意象組合方式中,我們能感到破碎、不和諧和某種程度上的惡意冒犯。它反映了詩人內心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不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厭煩和焦慮。正是這焦慮和厭煩,使得詩人失落了存在的原初狀態,失落了世界的正常結構,那些從時間、空間經驗中獲得的感知的確定性就此被摧毀。一切都還在,但一切都在怪異之中,這才有那些難以理解的意象組合。在這些意象中,我們再也找不到我們用以組織我們日常生命的正常秩序,世界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來自一個虛幻世界的召喚,更加突出了現實世界的淩亂和不和諧。此時,李賀處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處,有什麼樣的感受不是正常的呢?

李賀不是一個凡人,他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隻是為了領略生存的苦難和煩躁,他以對死亡的渴望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反抗。《李憑箜篌引》其實與李憑沒有關係,音樂家不過提供了一個契機,使得詩人再次領略到某種神秘的意味,並在這種神秘意味的對照下,表達了自己的生存感受。

李賀在他二十七歲時就死了。死時,有紫煙繚繞,空中飄蕩著行車嘒管之聲,十分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