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賤夫妻”到“俸錢十萬”,是人生情境的巨大變化。而這變化了的人生情境,又使得生命被重新審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那些淹沒在掙紮和憧憬中的貧賤人生,就這樣被凸顯出來,成為一個辛酸的記憶。韋叢的深情和賢淑也因此而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於是辛酸的記憶裏又充滿了感念。但是,人生境遇的落差,使元稹感受最深的,不是恩愛,也不是人生的缺憾,而是深藏在這些背後的無常。從深為“謝公”憐愛,到整天為衣食擔憂,這就構成了人生缺憾;當兩年前的早逝,使眼前的“俸錢十萬”最終成為一種讓人無法麵對的虛幻時,緊緊糾纏著人類生命的無常,就將自己充分地展現出來了。“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其二)這裏的“身後意”是可以猜想的,大約就是死者黃泉而生者富貴吧,也許還有祭奠的期許和承諾。每一顆溫柔良善的心,都離無常更近,也就有著更多的擔心。塵埃落定後,此時的戲言和真實、昔日和今朝、貧賤和富貴、期待和絕望,你還能分得清嗎?就如這寄托了無限期待的“十萬俸錢”,如今隻能在“營奠複營齋”中,化作紛飛的冥灰燼,瞬時無蹤。那麼,它給元稹所帶來的,到底是真實還是虛幻呢?於是我們知道,隨著“十萬俸錢”不期而至的,隻有無常,它引領著我們殘缺而沉默著的生命,走向那不眠的長夜,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退路。
韋叢死去已經兩年了,元稹心中的激憤和幽怨,也已經漸漸淡定。通過“俸錢十萬”,他又完成了對人生“真實”的重新體認:生命本身是虛幻的,所有的追求也都歸於徒勞,於是,隻剩下生命過程中一個個片段,深藏在回憶中,陪伴著孤獨者的腳步。無論是“搜篋尋衣”、“金釵換酒”,還是“野蔬充膳”、“落葉添薪”,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都通過死亡和“俸錢十萬”這兩重棱鏡而折射出它的意義:溫馨和愧疚。當平淡的場景凸顯為最“真實”的生命形態時,心中流動的情感就取代了詭秘的無常,成為生命的引路者。正是這一點,讓我們覺得如此親切,因此也能使我們深切地認同,所謂“誠知此恨人人有”吧。詩人平淡的情懷和寧靜的訴說中,有著對人生悲劇的深刻體驗和默默承受,更有著對生命的汩汩深情。這就是這首詩所以感動我們的原因吧。蘅塘退士評論說:“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範圍者。勿以淺近忽之。”(《唐詩三百首》)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