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個氣促的老人,他說自己早就診斷有哮喘,平常出外,一旦氣促,就噴點藥,很快就好。但這一次,卻怎麼噴都不好使了。我給他安排了些檢查,很快就判斷出,他的氣促,是心衰引起的。“心衰?”老人家很不解:“我一直以為氣促就是肺不夠氣呢!”當然不是了,氣促可不單單是肺髒引起的。氣促,俗稱就是“不夠氣”,誰都有過這樣的經曆,比如上體育課跑個一千米,衝刺的時候必然是氣促如牛。這種氣促是正常的。隻有在正常活動下,如安靜狀態或走路、上樓梯等等時出現的氣喘,才會引起醫生們的關注。氧氣通過呼吸道進入肺髒,在肺髒的肺泡處進入血液,之後在心髒的推動下,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全身各處,以供給全身各處的細胞。一旦由於某種原因,全身各處的細胞覺得氧氣供應不足,它們就會向大腦的呼吸中樞發出不滿的呼聲,接著,呼吸中樞會立即很負責地命令肺髒和心髒加大工作量,於是我們就會出現呼吸頻率加快、心跳頻率加快的現象,以求吸入、運輸更多的氧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導致氧氣無法進入體內。導致氧氣無法進入體內。個原因,則較為少見。
所以,當氣促發生的時候,肺髒、心髒、呼吸中樞均會參與其中,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在分析一個氣促病人病因的時候,也要想到肺髒、心髒、呼吸中樞這三大塊,如此才不會出現遺漏。肺髒“不夠氣”,也分種情況呼吸道狹窄 如果呼吸道狹窄,氧氣進不來,全身的細胞自然就會鬧事,並且向呼吸中樞投訴,這很容易理解。呼吸道狹窄的原因也可以簡單地分為兩類:一是呼吸道本身變得狹窄,這也可以分為兩種原因: 結構性狹窄:“代表作”如COPD,得了這種病的人,氣管的結構已經受到了破壞,具體請參閱本書的COPD章節,此處就不再詳述了。又比如肺髒上長了個腫瘤,擠壓住氣管,這也屬於結構性狹窄。 功能性狹窄:“代表作”如哮喘,發作時氣管上的肌肉會收縮,使得整條氣管都明顯變窄。二是呼吸道的管腔裏麵有東西,把管腔給堵塞住了。這東西可以是固體的,比如小孩子不懂事,把什麼玩具給吃進嘴裏,然後一下卡在氣管裏,或者卡在喉嚨處。不過更常見的是液體。比如肺炎、氣管炎、過敏後引起喉頭水腫等等,患有這些病的人,呼吸道裏均會充滿了痰液等液體物質。
數年前那場轟動全國的“非典”風波相信每個人都記憶猶新,“非典”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會引起肺髒大量分泌液體進入呼吸道,結果肺髒引起氣促的原因,其實主要是呼吸道狹窄,如重症肌無力。我們的肺髒能夠完成一吸一呼的動作,得依賴於呼吸肌的收縮、鬆弛,而呼吸肌的運動,又完全由呼吸中樞通過神經來控製。重症肌無力這個病卻會打斷呼吸中樞與呼吸肌之間的神經聯係,令肌肉根本無法收到呼吸中樞下達的指令。沒有指令,呼吸肌當然就會自動自覺地“偷得浮生半日閑,洗洗睡去了”。 個病的前期,影響的主要是手腳處的肌肉,病人會覺得沒有力氣、舉步維艱。胸廓活動障礙 吸入氧氣的時候肺髒會變大,呼出氧氣的時候肺贓則會變小。也就是說,肺髒是有活動度的,因此肺髒的周圍,也得留下足夠的空間,才能讓肺髒變大變小這樣來“折騰”。當肺髒周圍的空間不足時,就會影響到肺髒的“折騰”,導致其無法吸入足夠的氧氣。最常見的原因是氣胸,比如某人遇到搶劫,給歹徒一刀子插入胸腔,或者某人出車禍,給某個金屬部件插入胸腔裏,接著空氣就會順著這人胸腔被插出來的洞一擁而入。要明確一點,氣胸並不是說肺髒裏有氣,而是肺髒的周圍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