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衣帽乾坤(1)(2 / 3)

民間習俗亦如此。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浚縣王都憲越之父,既葬被發,而喪其元,求之不得,乃刻木以代而葬之。後食醬至甕底,其元在焉。王以是終身不食醬。”簡直比恐怖小說還要恐怖。

腦袋地位既如此之崇高,讓它光禿禿的自然極不合適,必須好好包裝才是。於是古代便有了關於頭衣、元服的詳細製度,其中名堂之多,可稱世界之最。

中國古代的“中產階級”,一生之要事便是在20歲時“行冠禮”:將頭發束起盤在頭頂,用布包住,加上一個由冠圈和冠梁構成的冠,以簪笄固定於發髻。冠圈兩邊還有名為“纓”的絲繩,可在下巴處打結,使其在頭上更加牢靠。男子一旦加冠,便正式進入成年行列,雖則談不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可以娶媳婦生兒子,傳宗接代,還可以進入官場開始混“元”生涯,實惠很不少。因此,一些人把腦袋頂上的這個玩意兒看得頗重。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路在衛國做官時,宮廷之中發生動亂。子路仗劍參加武鬥,被對手砍斷了纓,頭上之冠便有些搖搖欲墜。子路大喝一聲:“君子死,冠不免!”連忙放下武器去“結纓”。其結果,當然是不免冠的君子死翹翹了。迂!

腦袋上包裝物名堂最多的,自然非一國之老大莫屬。其級別最高者則為冕冠。冕冠的基本形製是在一個圓桶形的帽卷上麵,覆蓋一塊冕板,也叫延。這個廣八寸、長尺六的“延”,還要呈傾斜之狀,後麵比前麵要高出一寸。這裏麵有講兒,象征君王應該仔細傾聽百姓呼聲,治理好國家。冕板以木為體,上麵塗黑代表天,下麵塗紅代表地。這塊木板還得是前圓後方,以象征天圓地方。木板前後各懸十二串零碎兒,是為旒。每串旒貫以十二塊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序排列,間距一寸,以此象征五行生克和歲月運轉。懸旒還有提醒君王須辦事穩重的含義。因為一不穩重,這些個零碎兒便要左搖右晃,不成體統。冕冠帽卷的內胎也是木頭的,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玉笄,以使冕冠與發髻連在一起。玉笄兩端還各有一條黃色絲錦,頂綴玉石,長及兩耳,名為“充耳”,其作用告誡君王明辨是非,多聽真話,少信讒言。這就是充耳不聞的原意。

一個腦袋上頂著的木頭板兒,竟然有如此多的說道,簡直比時下的某些理論還要周全,有些匪夷所思。個中原因其實也簡單。中國過去的元首並非民選,執政根基本不牢固。老大們為了江山永固,防止有人動不動就像項羽一樣要“彼可取而代之”,必須找些說道,其要點就是受命於天,同時加點以民為本之類的點綴。冕冠就是這些說道的物化形式。正因如此,盡管冕冠戴著未必舒服,但曆朝曆代的老大,逢到踐祚登基,接受尊號,祭祀天地祖宗等重大場合,一定要將這塊木頭板兒頂在腦袋上。以證明其掌權的合理性。從民國總統改行當皇帝的袁世凱,稱帝時也曾製作過一頂冕冠,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頭戴冕冠的帝王,其實是想幹什麼照樣幹什麼,不會因為腦袋上的那些零碎而有所忌憚。東漢元帝即位後按例要祭拜宗廟,去時非要坐船,就為圖個新鮮。禦史大夫薛廣德認為不妥,力諫皇上還是乘車從橋上走。為了老大的安全,薛大夫不惜擺出玩兒命的架勢,不但免冠頓首,還宣稱:“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汙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最後,元帝雖然勉強聽了勸,但心裏很是惱火,沒過多少時候便把這個不知好歹的薛廣德免了職,讓他回家養老去了。理論與實踐之脫節,往往是老大們的強項。

?

官帽說道

京城從來官員多。有人編排,坐公交遇上急刹車,腳一挪動就能踩上仨處長。

這當然是從前的事兒。如今處長們有私車可開,有出租可坐,更有關係單位的公車可借,早已鳥槍換炮。這對非處長們其實也好,省得乘公交讓這個那個“長”硌了腳,自己還不知道。因為大家穿戴都差不多。早年間,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官員都有官服官帽,草民一目了然,自然會離得遠遠的,絕對撞不上擠不著。不過,其時還無公交車。

中國古代官員頭上所戴之物,講究實在是多。西漢時,僅官帽就有十好幾種,什麼冕冠、長冠、委貌冠、通天冠、爵弁、高山冠、進賢冠等等。這些亂七八糟的冠,形製不同,用途各異,有專供皇上和大臣們祭祀天地戴的,有隻準王公勳臣用的,有文官腦袋上頂的,有武將锛兒頭上扣的,就連唱歌跳舞的皇家文藝戰士,也有特製帽子,名曰建華冠。

不少冠還各有說道。像武冠又稱武弁大冠,原本是一般武官的官帽,後來級別較高能夠貼近皇上的侍中、中常侍,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便在冠的前麵加上蟬形的黃金璫作為裝飾,旁邊還掛了一條貂尾。說是金取剛強,百煉不耗;蟬居高飲清,口在腋下,不會搬弄是非;貂內剄悍而外柔縟,品格也很高尚。因此,佩戴此冠者為人行事自然也差不了,比經過組織部考察還要可靠。漢初中常侍之類的官職本由士人擔任,東漢之後則由宦官專其職,後人根據此帽形狀,遂將手握重權的宦官稱為大璫。不過,這些大璫之所作所為,和那頂帽子的諸多說道,絕然對不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