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臣們倒是不敢怠慢,很快寫出了調查報告,認為各衙門飯局太濫,虛支冒領太多,下人侵盜無算,固定資產(餐具)投資失控,擠占了皇上的夥食費。但宰皇上的人實在太多,此事隻能不了了之。
清朝後宮倒是有自己的禦膳房,但想給皇上一刀的仍大有人在。道光皇帝一場鴉片戰爭就賠款2100萬銀元,算不得明君,但自己的吃喝卻較為節儉,宮廷每年支出不過二十萬兩銀子,在清帝中算是最少的。伺候他的親隨覺得窮得要死了,總想尋機弄點銀子花。一次,皇上想吃碗片兒湯,第二天負責皇上吃穿的內務府便遞上了折子,要另設一禦膳房,專供片兒湯。開辦費需要銀子幾萬兩,常年經費又需銀子幾千兩。道光皇帝好歹還明白點市場行情,答複說:“無爾。前門外某飯館製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耳。”
打報告的人過了半日又來稟告:“某飯館已關閉多年矣。”不讓宰一刀,讓你連片兒湯也喝不上。道光對此也無可奈何,隻好發發牢騷:“朕終不以口腹之故,妄費一錢而已。以萬乘之尊,欲求一食物而不得,可慨也。”
大權旁落的皇上,挨宰的事情更多。光緒皇帝五歲進宮,雖然在名義上是全國老大,但上麵還有大哥大——慈禧太後,因此在夥食上常遭克扣。宮中太監寇連材在日記中記載:“皇上每食三膳,其饌有數十品,羅列滿案。然離禦座稍遠之饌,半已腐臭。”近禦座之饌雖不至腐臭,但大都也是久熟幹冷,不能可口。光緒經常吃不飽,有時想讓禦膳房換點飯菜,熟諳政治行情的禦膳房便去奏報慈禧太後,結果夥食非但沒有改善,反而屢屢受到責罵,說是皇上太不節儉。最後光緒生生餓出了一身毛病。政治權力失落往往導致生活水準下降,此規律同樣適用於皇上。一旦出現這種局麵,重重挨上一刀也就勢所必然。
也有的皇上是稀裏糊塗當了冤大頭。相傳同治皇帝在位時,皇宮後門附近有一個賣涼粉的,同治外出遊逛時常常來上一碗,但從來不知付錢。因為平素吃喝向來有人供著,沒這個概念。一次,同治看到其他人吃涼粉交銀子,覺得很奇怪。賣涼粉的說,我靠著這小買賣養家糊口,不收錢怎麼行。隻是看爺非他人可比,想日後有機會時一總算賬。同治實在不好意思,連忙寫了一張白條,讓賣涼粉的到宮裏兌現。賣涼粉的不識字,找朋友看罷才知道上寫由廣儲司付銀五百兩。廣儲司官員接到條子後又詢問了有關細節,覺得確實是同治所為,但不敢造次,又去請示老佛爺。太後回複,此事雖然荒唐,但既然是皇上答應的事,總不能失信於民。就這樣,幾碗涼粉花了五百兩銀子。
五百兩銀子買涼粉雖然有點冤,但其實隻是毛毛雨啦。同治皇帝結婚時,操辦者從市麵上購置了一對皮箱,最多值幾十兩銀子,但是向皇上報銷時,這對皮箱竟然花去了九千多兩白銀。乖乖!
或問,皇上難道真的那麼傻,隻會挨宰而不知宰人?那倒也不是。嘉靖皇帝挨宰之後,便狠狠砍出了一刀,讓宮中宦官出錢為自己改善夥食。從級別最高的司禮掌印太監開始,依次往下排。以後的皇上也照此辦理。據《萬曆野獲編》記載,“常見一中貴賣一大第,止供上饔饗一日之需,往往攢眉隕泣而不敢言。”明代太監官階最高為正四品,每月僅給食米一石,靠這點進項供養皇上,喝粥都不夠。因此太監們必須另找外快,特別是與兵部、吏部這些來錢的部門拉上關係,搞點創收。如此一來,內外勾連欺上瞞下的事情也就難免了。明代宦官擅權為曆代之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皇上吃了人家嘴軟,不好管束。最後,弄得大家一起玩兒完了事。
皇上挨宰與宰人之事,多見於野史,正史往往不載,可能是覺得太丟麵子。皇上屢屢挨宰,是用人不當,還是體製原因?說不清。這得找個明白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