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禦食辨真 滿漢何來全席(2)(3 / 3)

帝王吃飯必須“悶得兒密”,其實並非中國特色。法國王室也有明確規定,君主應該獨自一人進餐,這一規定延續了數百年,直到1830年7月法國君主製終結。不過,也有的國王嫌一人吃飯實在無趣,於是打破陳規,進行一番改革,找一些陪客共同進餐。像亨利四世,就幾乎天天違反禮儀,邀請各種人甚至是不相幹的人一同吃飯。一次,一個名叫格魯拉爾的盧昂人到巴黎最高法院公幹,沒想到卻稀裏糊塗地成了亨利四世的座上賓,品嚐了一頓禦膳。法國國王吃飯也有講究,先要由神甫念過餐前祝福經,隨即國王宣布:“傳膳!”禦膳總管跟著發布指令,一幹人等便端著飯菜從禦膳房走出來,弓箭手與持戟武士從旁護送,在場的侍從們還要畢恭畢敬地向著美饌佳肴敬禮。如此這般之後,進餐才能正式開始。

比較起來,中國皇帝們在吃喝上的規矩則要嚴格得多,不要說請不相幹的人吃飯根本不可能,就是與朝廷重臣同桌共食也極罕有,遇到這種事情臣子必須誠惶誠恐,叩頭謝恩。不過,清朝皇帝吃飯時雖然多為孤寡,卻還常常想著別人,將自己吃不了的飯菜賞賜親貴朝臣,以示天恩。像乾隆出巡山東時,一次進食之後便向26位官員賞賜飯菜,其中有山東巡撫、學政、布政使、總兵等。這些飯菜政治意義固然重大,但飲食價值卻已大大打了折扣。當時就已經有人私下抱怨:“天廚餘饌,經宿輒不可下咽。”還有人賦詩:“寧甘家食供藜藿,不向天廚啜糜饘。”有點兒不識好歹。

中國皇帝們吃飯時寧肯孤寡一人,很少與家人臣子同桌共食,其原因有很多。政治考慮當然是第一位。如果皇上整天和臣子或後妃一道吃飯,豈不是將自己混同於一般人等,權威由何樹立?再者,安全問題也需要認真對待。當年君主們還在稱孤道寡時,就曾因為請客吃飯鬧出過大事。一次,鄭靈公用楚人進獻的大黿宴請諸大夫,因為開玩笑沒有邀請公子宋,公子宋認為受到怠慢,於是在開宴之前在朝堂上搶先用指頭在煮黿的大鼎中蘸肉湯而嚐之,表示自己已經吃到了“異味”(這就是“染指”一詞的由來)。如此失禮之舉惹得鄭靈公大怒,打算將公子宋殺掉,沒想到公子宋先下手為強,反將“老大”砍了頭。區區一頓飯便可造成弑君政變,前車之覆不可不察。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皇上一家人口太多。像康熙的後妃共有39個,乾隆是27個,加上子女則更可觀。如果擠在一桌吃飯,你甜我鹹你辣我酸的,實在是照應不過來。如果再遇到爭風吃醋的,哭天抹淚的,一頓飯還不把人煩死?由此看來,當皇帝在風光之餘,其實也有許多不好受的時候,例如吃飯之孤寡。

禦膳未必佳

世上許多事情往往與身份地位不成正比,比如說皇上的飯食就未見得是天下第一。

要說皇上的吃喝不如尋常百姓,自然沒人相信,起碼場麵之壯觀就非一般人可比。《周禮·天官·膳夫》記載,周天子的夥食標準是:“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六穀即黍、稷、稻、粱、麥、菰(薏米);六牲即豕、牛、羊、雞、魚、雁(鵝);六清即稻、黍、梁三種糧食釀的清酒及連糟之酒;八物即“八珍”。看來,周天子吃一頓飯,手下人且得忙活一陣,光這120甕醬,搬來倒去的,也得費把子力氣。周代宮廷之中,管醬的有64人,估計其中不少是專門負責倒騰醬缸的。周代之醬與今天不同,是將魚、肉、蔬菜、水果甚至螞蟻卵等之類的東西,剁吧剁吧醃製而成的。其味道究竟如何?無從考證。因為以後再無人肯吃。

到了清朝,皇上吃飯場麵依然壯觀。據《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載:清初禦膳,定例有120品。至嘉慶道光年間,禦膳減為64品,以示節儉。至鹹豐末年,內憂外患不斷,禦膳又減至32品。至同治初年,又複減去其八,據說這是慈安太後的懿旨。即便如此,幾十樣飯菜也得擺上好幾張桌子。待到慈安過世,慈禧大權獨攬,吃喝上便又大發起來。

不過,盡管禦膳樣數不少,質量卻未必有多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隆安等官員曾經三次向皇上呈報夥食賬。其中正月初一至初十的十天中,內外膳房用:“五十斤豬五十五口、豬肉三千九百三十五斤八兩、文蹄二百七斤、肚子四十個、心肺三十二個、豬油四十九斤八兩、大腸四十根半、小腸五十五根半、腰子二十二個、管子一百五十根、肥雞三十五隻半、肥鴨五十八隻、菜雞一百十七隻半、菜鴨一百三十五隻、當年雞七隻。以上十五項,共用銀五百三十四兩二錢二分六厘零。”內外膳房是專供帝後嬪妃吃喝的,本應由宮廷事物管理局即內務府負責,福隆安是兵部尚書兼管工部事務,與此根本不搭界。想必因為他是乾隆的女婿,老丈人想查查有沒有人揩自己的油,隻有找自家人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