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後記(2 / 2)

與前兩部《詩歌史》不同,本書的涉及麵較廣,既有20世紀80年代一舉成名的詩壇高人,也有20世紀90年代引人注目的驍將,還有新世紀異軍突起的“70後”新秀。全書的主體是未進入“第三代詩人”序列的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詩人,其中個別詩人雖然還未獲得廣泛的名聲,但他們用作品證明了自己的優異。書中的文章,有的在十年前就開始動筆,有的則是近一兩年來的新作,長的一兩萬字,短的三五千字。部分文章的初稿曾經在我的另一部著作《朦朧詩以後》發表過,但此次成書前都增加了很多內容。如果有讀者讀了長文覺得過於拖遝,或者讀了短文覺得不夠盡興,那就把目光轉向書中引用的詩歌吧,那些詩歌,將獨立於本書,堅韌地活在時間之中。

這一部《詩歌史》選取了兩個與我同齡的學者發表在報刊上的文章作為序言。其中榮光啟是我的摯友,對我在動筆寫“詩歌史”之前的生活了如指掌,他這篇輕鬆活潑的短文雖然幾乎不涉及“詩歌史”創作,但我感受得到其中的深意——寫作不是目的,保持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追求才是生活真諦,更何況,任何文學史都是“人”的生活史呢!與榮光啟一樣,霍俊明也從很早以前就關注我的創作,寫過多篇關於我的評論,數年前,我們在北京一見如故而成為彼此信任的朋友。將他們的文章作為序言,理所當然地含有紀念友情的成分。

《詩歌史》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後,相繼被評為“2010年下半年最受關注的10本人文類圖書”、“2010年深圳讀書月推薦的百本好書”、“2011年桂林讀書月最受讀者歡迎的圖書”,並登上了一些書店的銷售排行榜。我還因此被一些網站評為“2011年度十佳詩人”第一名,當然,我沒把它當作怎麼了不起的榮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斤兩。對於這兩本書,許多媒體進行了報道,本書附錄其中的幾篇,並非為了炫耀,而是意在向讀者交代我對關於這一係列著作的一些想法。當然,限於報紙版麵字數,這幾篇訪談當時並沒有按原樣發表,此次收錄進書中,標題也作了更改。

還需要說明的是,因為這些文章是多年以來斷斷續續寫成的,而各種材料時有更新,書中肯定會存在不少未能“與時俱進”的觀點和印象。同時,為了保持書寫的獨立性和“故事淡出,詩歌凸出”的宗旨,在寫作這本書時,我很少與筆下的詩人直接溝通,而隻是想從“第三方”的角度對其人其詩呈現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一些詩人的經曆被有意無意地“漏掉”在所難免。其實從更長遠的視野看,這是一本永遠寫不完的書。對於書中那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地方,隻好請讀者諒解了。

作品受到關注,我沒有任何理由掩飾自己的喜悅。但在喜悅的同時,我更清楚:相比浩瀚廣博的文學海洋,我已寫出的不過是一滴水珠。

2012年11月21日於桂林榕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