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無形之中擁有一張自己的人生資產負債表。何為資產?簡單地說,就是你現在擁有的東西以及未來有可能獲得的東西,隻是俗話說得好:有得必有失。當你獲得一樣東西的時候,另一樣東西就會隨之減少,從而使你的人生處於一個平衡狀態。
何為負債?顧名思義,就是你欠下的東西,而這東西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但大部分都是你本來可以通過努力有能力獲得,但最終卻失去的東西。
但無論是資產多還是負債多,二者總是如影相隨的。我覺得現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大家都習慣於用物質資產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在一次培訓講座中,我和他們說了大學時期我的一個同窗好友的情況:“看看我那昔日的大學同學,人家現在有車有房,還有自己的車庫……”還沒等我說完,我就發現很多學員抱以羨慕的目光,依稀能聽見下麵有人說:“哇噻,他同學好厲害、好成功哦!好羨慕哦!”
而我想說的是:這樣就算是真正成功了?
事實上,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並不是看他此時擁有多少資產,而是用他的資產減去他的負債,還有多少剩餘?
暫且把這部分稱之為人生淨資產,就像企業的純利潤一樣,我們不應該隻看重表麵上的輝煌。
怎樣才能擁有更多的淨資產?說到底,無非是看你從參加工作到退休,除去創造的個人財富之外,這一生裏你抓住了多少機遇,實現了多少個人價值等等。或許有一些事情我們注定無法改變,例如,你的家庭不富裕,你沒有背景。但是不論起點如何,每個人都被賦予足夠的機會來為職業生涯做一個規劃。在此之前,你需要像富蘭克林一樣,讓自己的人生盡可能地告別負債。
之所以要像富蘭克林學習,是因為他從小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最終卻成為了美國著名哲學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科學家、企業家、發明家和音樂家。
很多人都奇怪: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是怎麼成為這麼多“家”的呢?
其實,這要歸功於富蘭克林隨身攜帶的一個便簽本,上麵寫著類似“遵守秩序、真誠待人、學會節儉”等關鍵詞,他認為這些都是他的弱點,人生中的“負債”。他每一天都會審視自己,如果發現某一項沒有做到,就會在上麵做個記號。
有一次,富蘭克林和幾個同事出差去外地工作,當晚同事們要求下榻當地最豪華的五星大飯店,富蘭克林卻拒絕了。同事們很不解,都嘲笑他傻:“你是怎麼想的啊,白吃白喝你還不幹,你自己去住小旅店好了。”富蘭克林二話不說到外麵找了一家便宜的小旅館休息。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對著天花板發呆:“我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個破地方?”正在他自己也感到迷惑時,衣服口袋裏的小本子掉在了地上。他撿起來打開一看,終於堅定了自己的立場。心想:若不是今天自己執意拒絕五星大飯店,恐怕就要在“節儉”這一項上畫個“×”了……其實,一開始,富蘭克林的小本子上麵畫滿了記號。但每一次他都痛批自己,並感到深深地愧疚。隨著時間漸漸流逝,終於,那個小本子漸漸地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格。直到有一天,這張表格上全部都是空格,再沒有一個記號了。